極樂寺紀遊
高梁橋水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線長丈餘。
岸北佛廬道院甚衆,朱門紺殿,亙數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於林水之間。
極樂寺去橋可三裏,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殿前剔牙鬆數株,鬆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
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遊此。予弟中郎雲:“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爲然。予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韻,各賦一詩而別。
拼音
譯文
高梁橋下的河水從西山深峽谷中流淌過來,經過此地流入河裏。一千匹白色的帶子一般,微風吹過水麪就像羅紋紙(一種紙張)。河堤築在水中,被兩條河夾着。堤上有四行綠色的楊樹,樹木古老枝葉繁盛,一棵大樹的樹蔭,可以鋪好幾張席子,從葉子縫隙中垂下的柳條有一丈多長。
河岸北邊寺廟道院非常多,紅門大殿,綿延好幾十裏遠。對面遠處的樹木,高矮成林,中間幾處水田,西山好像人盤着螺旋狀的頭髮,聳立在樹林河水之間。
極樂寺離橋大約三里路,道路的風景也很好,馬在綠蔭下前行,就像給馬車做的車棚。佛殿前有幾株“剔牙鬆”,松樹軀幹碧綠嫩黃,斑駁疏落就像大魚的魚鱗,松樹大約有七八圍(一人環抱的長度叫做圍)粗。
空閒時節,我曾經和黃思立等先生一起來這裏遊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說:“這個地方就像錢塘、蘇堤”。黃思立也認爲是。我於是感慨西湖美景,我夢到很多次了,什麼時候能掛起進賢冠(掛進賢冠,意思是辭去官職,掛起官帽,讓給賢能的人),充當西湖六橋底下的遊客,了卻我一段山水情緣?當天每人分別押一個韻,各自做了一首詩,然後道別。
注釋
極樂寺:在北京阜成門外,高梁橋西三裏,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建。
高梁橋:又名高亮橋,在西直門外西北,跨高梁河上。
西山:在北京西郊,屬太行山支脈,一名小清涼山,林麓蒼莽,溪澗錯鏤,風景秀麗。
“道此”句:道,用作動詞,意爲經過。此,指高梁橋。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橋下,環流紫禁城,入大通河。
羅紋紙:質地輕軟、帶有椒眼狀花紋的薄紙,這裏形容水波。
張蓋:張開的車蓋。古時爲車上遮陽御雨之具,《史記·商君傳》有“勞不坐乘,暑不張蓋”的話。
剔牙鬆:一種針葉鬆,其葉如牙籤,故名。
圍:一人環抱的長度叫圍。
黃思立:即黃大節,字斯立,一作思立,號無淨,信豐(今屬江西)人,1586年(萬曆十四年)進士,時任太常寺博士。
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進賢冠:古時儒者所戴的一種表示身分的緇布冠,元代以後廢。這裏說掛進賢冠,表示棄官退隱。
六橋:在杭州西湖蘇堤上,稱“跨虹六橋”,風景優美,當地有民謠說:“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枝楊柳一枝桃。”
情障:情感鬱結在心頭而不能消,謂之情障。這裏猶言“心願”。
分韻各賦一詩:作詩規定韻字,各人分拈,依字爲韻。袁宗道有《暮春鄒生邀黃思立諸公遊高梁橋即事》詩,袁宏道有《暮春同黃無淨、曹季和、黃昭質、家伯修遊高梁橋》詩,皆即此日分韻之作。
賞析
這篇散文小品,簡潔清新、活潑靈秀、詩趣盎然。長橋、流水,堤壩、綠樹、寺院,一幅幅畫面都洋溢着清新秀美的特色。作者以高梁橋爲起點,一路游來,橋下之水純淨柔和如白練;長堤被水所夾持,彷彿有震動搖盪的感覺;堤上綠楊繁茂幽深,令他神清氣爽。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觀,紺殿朱門,華麗壯觀。極樂寺掩映在濃密古鬆中,古鬆鮮翠嫩黃,色彩斑斕。優美的景色令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間仙境的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