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論尹何爲邑
子皮欲使尹何爲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爲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爲鄭國,我爲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後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子皮以爲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爲鄭國。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子皮想讓尹何治理一個采邑。子產說:“尹何年輕,不知能否勝任。”子皮說:“這個人忠厚謹慎,我喜愛他,他一定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到那裏學習一下,就會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產說:“不行。一個人假如真正喜愛別人,那就應該讓他得到好處。現在您喜愛別人,就想讓他來管理政事,這就如同讓一個還不會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樣,多半會割傷自己。您的所謂愛人,只不過是傷害人家罷了,那麼以後誰還敢求得您的喜愛呢?您在鄭國如同房屋的棟樑,棟樑折斷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會被壓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說出來呢!譬如您有一塊美麗的錦緞,您一定不肯讓人用它來練習剪裁衣服。擔任大官、治理大邑,這些都是人們身家性命之所寄託,卻讓一個正在學習的人來擔當。大官大邑與美麗的錦緞相比,不是更加貴重嗎?我只聽說過學好了然後纔去管理政事,沒聽說過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來讓他學習的。如果真這麼做,一定會受到危害。比方打獵吧,射箭、駕車這一套練熟了,才能獵獲禽獸;假若從來就沒有登過車、射過箭和駕過車,總是爲翻車發生事故而提心吊膽,那麼,哪裏還顧得上獵獲禽獸呢?”
子皮說:“太好了!我這個人很笨。我聽說過,君子總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遙遠的事情,小人總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個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愛惜的;大官、大邑,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託,我卻認爲是遙遠的事情而忽視它。假如沒有您這番話,我是不會懂得這個道理的。從前我說過:‘您治理鄭國,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廕之下,還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從現在起才知道,這樣做還是不夠的。從今以後我請您允許,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聽您的意見行事。”子產說:“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樣。我怎敢說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樣呢?不過我心裏認爲危險的事情,還是要奉告的。”子皮認爲子產非常忠實,所以就把鄭國的政事委託給他。子產因此才能治理鄭國。
注釋
子產:即公孫僑,鄭國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輕家臣。爲:治理。邑:封邑,采邑。
子皮:鄭國大夫,名罕虎,公孫舍的兒子。
少(shào):年輕。
願(yuàn):謹慎老實。不吾叛也:上古漢語用“不”等否定詞的否定句,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如“吾”是動詞“叛”的賓語,放在“叛”的前面。
夫:人稱代詞,他。下句的“夫”同。治:治理,管理。
利之:使之有利。
其:難道。用於句首,表示反問。
棟:棟樑。
榱(cuī):屋椽。僑:子產名。厭(yā):通“壓”。下文“厭覆”的“厭”同。盡言:無保留地把話說出來。
錦:有彩色花紋的綢緞。
庇(bì):庇護,寄託。其爲美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錦來價值不就更多嗎?這是說官邑重於美錦。
入政:參加管理政務。以:靠,憑藉。
田獵:打獵。射御:射箭駕車。貫:通“慣”,習慣,熟習。禽:通“擒”。也可作名詞講,指鳥獸。
嘗:曾。敗績厭覆是懼:即“懼敗績厭覆”。這是爲了強調賓語“敗績厭覆”,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是”字復指。敗績,指事情的失利。厭覆,指乘車的人被傾覆輾壓。
虎:子皮名。敏:聰明。
務:致力。
遠:疏遠,疏忽。慢:輕視。
微:無,非。
他日:從前。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請:請求。聽:聽憑。行:做。
抑(yì):不過,然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子皮以爲忠:子皮以子產爲忠。
是以:因此。
序
本文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文章講述了子產說服子皮不要任命年輕家臣爲邑的事情。子產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向子皮闡明對沒有管理經驗的年輕人委以重任的危害,應該讓年輕人尹何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後再去從政。全文圍繞用人問題展開對話,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語言簡練暢達,敘述線索清晰,善用比喻,層層論證,令人信服。
賞析
文章主要闡明瞭“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的觀點:即要先學習然後去辦理政事,不可以拿辦理政事當做學習。子皮選任自己封邑的官員,本是家事,他之所以要事先徵求子產意見,是因爲對子產特別信任。子產也不因爲這是子皮的家事而回避,仍然推心置腹,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子皮想讓年輕的尹何“爲邑”,是因爲這個人老實聽話,不會背叛自己,特讓尹何在“爲邑¨中學習治理。子產一聽當即表態“不可”,語氣斬釘截鐵,不留迴旋餘地接着一連用了四個比喻,說明不可“以政學”,而應當“學而後入政”。
這四個比喻用得貼切、生動、易懂:“操刀”喻使愛者受傷,與“吾愛之”願望相反;“棟折榱崩”喻尹何誤事致敗傷及子皮,子產自己亦不免;“愛惜美錦”與“輕賤官邑”喻“以政爲學”的輕重倒置、賤大惜小;以未學而“登車射御”,提心吊膽,“何暇思獲”喻往學“愈知治矣”必然失敗。子產設身處地,從不同角度選擇恰當比喻,把尹何爲邑必然帶來危害剖析得一清二楚。子皮一聽猛然醒悟,當即改正,確實從諫如流。子產的一番言論使子皮心悅誠服,體現了一個優秀的謀略者的風範,而最終子皮也更加信任和重用子產,把國事交給他去管理,表現出一個政治家任人唯賢的優秀素養。全文通過這些貼切、生動的比喻把空洞的理念轉換爲具體生動的形象,既淺顯易懂又感同身受,這種說理的技巧是很值得借鑑的。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虞美人 · 贈盧堅叔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二十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二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十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二十一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二十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宣公 · 宣公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定公 · 定公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