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人慾天從這樣的觀念,竟然從來無人懷疑。相信誰也不能保證,天地永遠公正無私。
燕太子丹爲質於秦國,秦王清楚說明,只要烏頭轉白就可以回去。可是啊!烏頭早已轉白了,難道是君王尚未盡知?
注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太誓》雲: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圓蓋:嘖缺指天。出宋忖玉《大言賦》。
烏頭白: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戰國末鑾年,燕國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與秦王政發生衝突被囚禁起來,太子丹請求放他回國。秦王說:“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太子丹只好仰天長嘆,可能是上天有眼,牢房外飛來一隻白頭烏鴉,秦王只好遣送太子丹回國。
序
此詩一二句寫自古以來都說天隨人願,世人竟然深信不疑,這其實錯誤的觀念;三四句說秦地之烏早已白頭人盡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用燕太子丹的事蹟來反襯自己的境遇。全詩言詞激烈哀怨極深,其筆觸氣憤填膺、怒不可遏,也蘊含着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賞析
詩寫詩人氣憤填膺,以怒不可遏的筆觸,戳穿天從人慾、上天無私的騙局,指斥朝廷聽信讒言,陷害忠良。言詞激烈哀怨極深。李商隱長期在外做幕僚,備受艱辛,日日思歸,望眼欲穿,怨恨無極,君亦無知,天亦無公,故有此詛咒之辭,或者也是在爲被貶斥和遭迫害的會昌將相鳴不平,未必是針對某人某事而發。
一二句謂自古以來都說天隨人願,世人竟然深信不疑,其實大謬不然也;勿言蒼天最公道,天亦有私心也。天地本無私,人類則一定有私,人類之中的君主,自然難免有私。作者之意本想要說君主有私,卻未便明說,便只好說“莫言圓蓋便無私”。
三四句謂秦地之烏早已白頭,人盡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也。李商隱用燕太子丹的事蹟來反襯自己的境遇,上天是聽到了燕丹的請求,確實是符合“人慾天從”的說法。但是李商隱的頭髮早已花白,上天卻爲何不讓他這充滿道德才學的人,爲皇帝所知曉,成爲輔弼之臣。這樣看來,“人慾天從”的說法不過是虛妄而已。
此詩包含了激烈的政治諷刺之意,也蘊含着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天是無意識的,認爲“天”是有意識的存在是人認識能力處在較爲原始階段的看法。李商隱從個人的遭際出發,否定了這種說法。但是,不能就此簡單否定“人慾天從”的說法實際上,所謂的“天”代表的是客觀規律的存在,而人民意志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學意義上的“客觀規律”。如果統治者不呼應人民的願望,那麼百姓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統治。李商隱的錯誤在於以“個人意志”代替“大衆意志”,這是他不能獲得“上蒼”垂青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