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夢影 · 卷一 · 其七

· 張潮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鬆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若惡少斥辱,悍妻詬誶,真不若耳聾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幽夢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幽夢影:清代文人張潮所著的閒適小品文集。
  • 卷一·其七:《幽夢影》第一卷中的第七篇。
  • 張潮:清代散文家、批評家。
  • 鳥聲:春天的鳥鳴。
  • 蟬聲:夏天的蟬鳴。
  • 蟲聲:秋天的昆蟲鳴叫聲。
  • 雪聲:冬天的雪花落地聲。
  • 白晝:白天。
  • 棋聲:圍棋或象棋的落子聲。
  • 月下:月光下的夜晚。
  • 簫聲:竹製吹奏樂器簫的樂音。
  • 鬆聲:山中松樹的風聲。
  • 水際:水邊。
  • 欸乃聲:船伕搖櫓的聲音,亦指漁歌。
  • 惡少:品行惡劣的年輕人。
  • 斥辱:呵斥羞辱。
  • 悍妻:性格兇悍的妻子。
  • 詬誶:辱罵責備。

翻譯

春天聆聽鳥兒的歌唱,夏天欣賞蟬鳴的悠揚,秋天感受蟲兒的低語,冬天享受雪花飄落的靜謐。白天在棋局中品味智慧的碰撞,夜晚在月光下傾聽悠揚的簫聲;置身山林傾聽松濤陣陣,漫步水邊聆聽船伕的歌聲,這樣纔不枉此生的耳朵。如果耳邊充斥着不良少年的侮辱和悍妻的怒罵,真的不如耳朵聾了來的安寧。

賞析

張潮在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幅四季之聲與生活情趣相結合的畫面,展現了他對自然和諧與生活寧靜的追求。他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和欣賞美的瞬間,如棋局中的智謀,月下簫聲的雅緻,以及山間鬆聲、水邊漁歌的自然韻律。同時,他也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了對生活中煩擾的厭倦,認爲比起那些尖銳的斥責和爭吵,聽不到聲音反而是心靈的解脫。這種超脫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壓力的反抗。

張潮

淸安徽省徽州府歙縣人,字山來,一字心齋,號仲子,自稱三在道人。生於順治七年(西元一六五〇年)生。父張習孔官至侍郎。心齋少年能文,與冒辟疆、孔雲亭、陳迦陵等名士有詩文往來,言論詼諧,觀點精闢,處世瀟灑,交友不拘,姑蘇孝廉張爲泉曰:「老子化胡,潮子化吾;我心齋兄,自化化人,自娯娯人。」心齋不喜八股文,苦讀不第,後補官,僅至翰林院孔目。康熙四十六年(西元一七〇七年),卒。心齋著作等身,論文貴「眞」,其文風格簡明、内容深長,廣爲衆人接受。嘗刻印《檀几叢書》、《昭代叢書》(山帙、水帙、花帙、鳥帙、魚帙、酒帙、書帙、御帙、數帙)等。亦精髙階幻方,於《心齋雜組·巻下·算法圖補》嘗更正程賓渠《算法統宗》之百子圖(十階幻方)。著有《虞初新志》、《檀几叢書》、《昭代叢書》、《花鳥春秋》、《玩月約》、《滇南憶舊録》、《幽夢影》、《詩附録》、《花影詞》、《心齋詩集》、《心齋雜組》、《補花底拾遺》、《奚囊寸錦》、《尺牘偶存》、《尺牘友聲二集》、《尺牘友聲三集》、《書本草》、《飲中八仙令》、《酒律》、《下酒物》、《聯莊》等。 ► 2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