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去來二首
【其一】
隱去來,尋空有。
空有必竟兩無名,二境安心欲何守。
不長不短鑑空心,若見空心還上有。
空有俱遣法無依,智者融心自安偶。
隱去來,勿浪波波走。
【其二】
隱去來,隱去遊朝市。
不離煩惱原,無希真妙理。
對鏡息貪癡,何假求高士。
是非不二見,法界同昆季。
隱去來,大樂無基心。
拼音
注釋
隱去來:敦煌曲調名。
何假:無須,不必,焉用。
王梵志
唐初白話詩僧,原名梵天,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字、號、生平、家世均不詳,約唐初數十年間(隋明帝楊廣至唐高宗李治年間前后)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後家業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以說理議論爲主,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其詩語言淺近,多用村言俚語,在唐時民間流傳頗廣,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約在八、九世紀間傳入日本。對唐代詩人寒山等創作有較大影響,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風格近似的詩作。宋代還有仿作。明清以後因作品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全唐詩》未收。敦煌藏經洞發現其詩手抄本後,才又獲國內外重視。後人的輯本有1925年劉復校錄本,1935年鄭振鐸校補本。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詩集以及散見的佚詩,比較完備。
► 3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