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暮雪

· 陳孚
長空捲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雲深一蓑小。
拼音

譯文

風吹蕩汀洲白茫茫一片,遠遠望去像天空席捲着如玉雕的浪花。 天空中再不見大雁的身影,傍晚時分的千山如破曉時寧靜。 漁翁已感受到寒意準備歸家去,卻發現已不記得來時路。 灑脫的躺在船上,放任船隻自在漂流,被厚厚雲層籠罩的江面上只隱隱看見一艘小小的漁船。

注釋

白浩浩:形容一望無際的白色。 巴陵:現湖南嶽陽。

賞析

本詩的前半四句,傳神地繪出了一幅瀟湘江上的雪景圖。“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黃鐘十一明啓》“玉雪開六出之花”意,形容絕妙,“捲”字見出了雪花紛紛揚揚的飛舞之態。“長空”切“天”,“汀洲”切“江”;“捲玉花”是細部的、動態的觀照,“白浩浩”是總體的、靜景的印象:語簡而意象豐富。“雁影”句表明已屆隆冬的時令,又隱用雁度瀟湘的本地風光來暗示“江天”所屬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僅補明瞭題面中的“暮”字,而且寫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種朦朦朧朧、半幽半明的色調與風韻。後半部分,詩人在畫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區的漁翁,這名漁翁已登返小船,“寒欲歸”三字,隱透出“暮雪”的影響。“不記巴陵道”既含有大雪瀰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船自流”的結果,是在視野中留下了一抹漸行漸杳的痕影;這一餘韻嫋嫋的結尾,增添了畫面的動感與縱深感,傳現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風韻。全詩首尾映照,動靜相間,意境高曠。詩中的漁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卻因爲大雪瀰漫遮住江路,忘記了回返的道路。這位漁翁索性坐睡舟中,任憑小舟隨江流漂盪。 由此可以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之情。

陳孚

元台州臨海人,字剛中,號勿齋。幼穎悟。世祖時以布衣上《大一統賦》,署爲上蔡書院山長,調翰林國史院編修,攝禮部郎中,隨樑曾使安南,還授翰林待制。遭廷臣嫉忌,出爲建德路總管府治中。歷遷衢州、台州兩路,所至多善政。卒諡文惠。年六十四。天材過人,性任俠不羈,詩文不事雕。有《觀光稿》、《交州稿》和《玉堂稿》。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