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絶。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絶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拼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的沿途)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到。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峯上,大多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懸泉瀑布在山峯之間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淒涼怪異,在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裏。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江岸兩邊一個山峯連着一個山峯,一點兒也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quē),通「缺」,中斷,空缺。 嶂(zhàng):形勢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峯。 隱:遮蔽。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月:日月,曦,日光,這裏指太陽。 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出自《尚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動詞,上,衝上。陵,大的土山,這裏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 王命:皇帝的命令。 宣:宣佈、傳播、傳達。 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縣東。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江陵。 其間:指從白帝城到江陵之間。 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約合現在的三百五十公里。 雖: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即使」。 奔:指飛奔的駿馬。 御:駕馭。 以:這樣。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綠潭:碧綠的深水。潭,深水。 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 絶巘(yǎn):極高的山峯。絶,極;巘,極高的山峯。(巘本身就指極高的山峯,此處用絶表強調修飾) 怪柏:形狀奇特的柏樹。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 飛漱:急流沖蕩。漱,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良多趣味:的確有很多趣味(趣味無窮)。良,的確,確實。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林寒:山林中氣候寒冷。 澗肅:山溝裏氣候清冷。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肅,清冷。 嘯:動物拉長聲音叫。 屬(zhǔ):動詞,連接。 引:延長。 悽異:淒涼怪異。 響:回聲。 哀轉久絶: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三聲:幾聲。這裏不是確數。 沾:打溼。 裳(cháng):衣服。

《三峽》節選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個字,既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又寫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闊的景象。

賞析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着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着寫山的「高」。山峯相重,羣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遮蔽住太陽匿於天空,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爲第二段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裏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爲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爲盛,故先寫「夏水」。爲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絶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這裏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潭」爲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淨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爲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裏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絶」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爲「絶」。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又大爲異趣。第三段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爲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纔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爲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第四段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着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悽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爲證。寫猿又圍繞着「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絶」,迴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也讓人從這句漁歌中體會到了,漁者們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苦。 《三峽》雖屬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佈局巧妙,渾然一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採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訖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渲染猿鳴幽悽、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着首段關於山峽總的特點來寫。最後,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闕(quē):通“缺”,缺口,空隙。
  • 襄(xiāng)陵:水漫上山陵。襄,沖上,漫上。
  • 沿溯(sù):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 白帝:城名,在今重慶奉節東。
  • 江陵:今湖北荊州。
  • :這裡指飛奔的馬。
  •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山峰。
  • 屬(zhǔ)引: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

繙譯

在三峽七百裡之間,兩岸都是連緜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曡曡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衹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衹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裡,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鼕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廻鏇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佈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高処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蕩的山穀裡傳來猿叫的廻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賞析

這篇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繪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全文僅一百五十餘字,卻寫出了四季不同的景色變化,生動傳神。夏日水漲,江流湍急,其兇險令人驚心動魄;春鼕之時,景色清幽,綠潭白瀑,美不勝收;鞦季肅殺,猿鳴淒厲,增添冷峻氛圍。酈道元通過對山水景色的精彩描寫,既表現了大自然的偉大神奇,又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文筆精妙,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讅美魅力。

酈道元

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爲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 3篇诗文

酈道元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