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送李御帶珙
紅玉階前,問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歐鷺,半帆煙雨。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過垂虹、亭下系扁舟,鱸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試舉頭、一笑問青天,天無語。
拼音
所属合集
序
此詞是送別之作。“御帶”,又爲“帶御器械”,是武臣的榮譽性加官。
“紅玉階前,問何事、翩然引去?”詞的開頭即問友人李珙何以辭官,可見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牽動肚腸的也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問何事”,語氣也顯得比較重。可是下文卻沒有回答。而是寫李珙辭官後的逍遙生活。“湖海上、一汀歐鷺,半帆煙雨”,寫其“翩然”之狀:出朝後漫遊湖海,與鷗鷺爲友,出沒於煙波雨浪,顯得多麼自在、輕快。“海客無心隨白鷗”,似乎友人對這種境遇還很滿足。作者這裏有意引而不發,使人感到飄逸的表象下隱藏着別種意緒。“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這裏是回答了,經過上面一番周旋,顯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辭官後遨遊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辭官實是無奈之舉。雖有報國之志,濟時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從誰吐”,用問句表達出來,其中含有無奈、落寞、怨恨、孤獨等等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感。“過垂虹、亭下系扁舟,鱸堪煮。”垂虹亭位於吳江長橋頭,這裏是南宋連貫東西水路必經之地,李珙離臨安往西自然經過這裏。這裏還有一處著名的古蹟:晉代吳江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鱸魚膾,於是慨然嘆道:“人生貴在適志,安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哉!”便辭官返鄉。後人在這裏建有鱸鄉亭。“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這裏很合適:友人經過此地正是鱸肥堪膾時節,可盡地主之誼;友人亦是辭官歸去,正與張翰同懷,可謂異代知音,不妨小住。並且有用張翰“人生適志”安慰友人之意。“鱸堪煮”,“堪”字耐人尋味,除了傳達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還替友人表達了心裏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可以說,這裏纔是送別之題,上片全是題前之意。由於題前之意寫得很充分,別意就顯得分外珍重、深厚了。“留君住”須“拚一醉”,這種態度表現出了多麼執着、灼熱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戀、憐惜。“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友人此去,悵然若失,彷彿在追循友人足跡似的。順承上句,這種意思是明顯的。
可能還有別的意思。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來下江做官,路途遙遠,一旦罷官就有流離之感。吳潛友人吳泳也是四川人,在寫給吳潛的信中就說:“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爲家,罷則無所于歸。”如果是這樣,那麼“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就有雙層含義:一爲問詢,一爲慨嘆,即罷官之後很可能“無所于歸”,天地之大,難道沒有你容身之處?其中的關切、憂慮表露無遺。這與下面的情緒表現又是緊相聯貫的。
“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還有收拾舊山河這樣的大事業等待成就,朝廷本該多多任用賢才,但李珙這樣有志又有才的人卻被迫辭官漂泊江湖,這真讓人又痛惜又悲憤。“試舉頭、一笑問青天,天無語,”不理解,因而發爲天問。“一笑”,是被悖謬所激怒的笑。讀到這裏,讀者可以想見作者在向青天發問:人世間的舉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顛倒?“天無語”,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憤之中。
這首送別詞寫得悲鬱慷慨,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理解、對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時也對朝廷的昏憒表示了強烈憤慨。這些情緒的表達是有層次的推進,詞中的幾個問句顯示了情緒推進的節奏,結句達到了高潮。從全詞不難看出,作者通過抒寫李珙的遭遇,寄予了個人的身世感慨,所以這首詞亦是自況。在當時的環境下,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是愛國人士的普遍命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禦帶:官名。
- 珙(gǒng):人名。
繙譯
在紅玉般的台堦前,想問你因爲什麽事,竟然灑脫地離去。在湖海之上,衹有一汀鷗鷺,半帆菸雨。想要報傚國家卻沒有門路衹能白白自怨,拯救時世的良策又能曏誰訴說呢?經過垂虹亭下,系著小船,鱸魚正適郃烹飪來享用。 索性盡情一醉,想要畱住你。唱一首歌,爲你送行。遍及江南江北,你想要廻到哪裡去呢?世事悠悠沒有盡頭,時光匆匆如今已經這樣了!試著擡起頭,微笑著問問青天,青天沒有廻應。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爲送別友人李珙而作。上闋先描繪友人離去的情景,營造出一種蒼茫寂寥之感,接著感歎報國無路與無人可訴衷腸,最後以垂虹亭下鱸魚堪煮的場景,顯示出淡泊灑脫之情。下闋通過“拚一醉”等表達對友人的不捨,又感慨世間事與時光匆匆,最後以問青天作結,烘托出一種無奈與迷茫。全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邃,在送別中融入了對人生和世事的諸多感慨。

吳潛
吳潛,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爲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 513篇诗文
吳潛的其他作品
- 《 錢塘江三首 其一 》 —— [ 宋 ] 吳潛
- 《 十三四用喜雪韻四首 其三 》 —— [ 宋 ] 吳潛
- 《 满江红 其二 再和 》 —— [ 宋 ] 吳潛
- 《 满江红 其一 九日效行 》 —— [ 宋 ] 吳潛
- 《 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其二 》 —— [ 宋 ] 吳潛
- 《 九華山天台峯新晴曉望 》 —— [ 宋 ] 吳潛
- 《 滿庭芳 · 西湖 》 —— [ 宋 ] 吳潛
- 《 沁园春 其三 己未翠山劝农 》 —— [ 宋 ] 吳潛
相关推荐
- 《 滿江紅 · 寄子由 》 —— [ 宋 ] 蘇軾
- 《 滿江紅 · 暮雨初收 》 —— [ 宋 ] 柳永
- 《 滿江紅 》 —— [ 宋 ] 蘇軾
- 《 滿江紅 · 小住京華 》 —— [ 当代 ] 秋瑾
- 《 滿江紅 》 —— [ 宋 ] 吳文英
- 《 滿江紅 · 豫章滕王閣 》 —— [ 宋 ] 吳潛
- 《 滿江紅 · 其八和王實之韻送鄭伯昌 》 —— [ 宋 ] 劉克莊
- 《 滿江紅 · 點火櫻桃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