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 越語上 · 勾踐滅吳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句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大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衆,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爲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安之。
句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爲夫差前馬。
句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句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哺之也,無不啜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句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兄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句踐既許之,乃致其衆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衆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句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爲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爲敝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餘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拼音
序
本文選自《國語·越語上》,記述的是春秋末期吳越爭戰的著名歷史事件。越王勾踐在與吳王夫差的戰爭中被擊敗後,以各種屈辱的條件向吳國求和。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告,卻聽信了被越國賄賂的太宰豁的讒言,准許了越國的求和,使勾踐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在經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準備之後,率領軍隊進攻吳國,吳國因此而亡。
文章一落筆直寫勾踐。勾踐失敗後,正率五千殘兵退守於會稽山上。這時的他,是一位失敗後痛定思痛、盼望雪恥復國的君主。全文分三部分,緊緊圍繞勾踐誓雪國恥這一主要的性格特徵展開描寫。首先寫勾踐同吳國求和,突出了他痛下決心、希望東山再起的一面。其次,寫勾踐爲打敗吳國所進行的多方面的準備。最後,寫勾踐出征滅吳,一舉獲勝。作者雖從請戰開始,但重點依然落到勾踐雪恥復仇這一點上。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二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木蘭花慢 · 冰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二十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定公 · 定公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