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孟子
孟子見樑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拼音

譯文

孟子見到了樑襄王。出來之後,告訴別人說:“樑襄王遠遠地望去不像人君的樣子,靠近些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他突然問我:‘天下怎麼樣才能安定呢?’我對他說:‘統一了就能安定。’ “‘那麼誰能統一天下呢?’我說:‘不喜歡殺人的人能統一天下。’ “‘什麼人能歸順呢?’我說:‘天下百姓都會歸順。大王知道禾苗嗎?七、八月之間天氣大旱無雨,禾苗就枯黃了。(一旦)天空突然起了很厚的雲,下了很大的雨,禾苗就重新旺盛起來。能夠像這樣,誰又能抵擋得了呢?現在天下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愛好殺人的。如果有不好殺人的人出現,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伸長脖子盼望了!如果能做到這樣,老百姓歸順他就像水向下奔流一樣,氣勢洶涌,誰又能阻擋得了呢!’”

注釋

樑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兒子,名嗣。因魏惠王將都城遷至大梁(今開封),故稱魏爲樑。 定於一:安定以統一爲前提。 與:跟從,追隨。 油然:盛多的樣子。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 今夫:掉換話頭的連詞。人牧:人君,指統治者。 由:與“猶”同。

賞析

孟子在這裏給樑襄王談的內容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天下統一才能夠安定。這個道理很簡單。天下不統一,四分五裂,戰爭不斷,怎麼可能安定呢?以各代的歷史事實(如三國、六朝等)來驗證,也可以看到孟子論斷的正確性。二是,“不嗜殺人者”能夠統一天下,即國君不喜歡戰爭的能夠統一天下,這和當時戰國的實際情況不一樣。當時唯有武力更強大的國家才能夠稱霸。所以,孟子理論上觀點是成立的,但是實際上卻很難被梁惠王真心實意地接受。 “不似人君,不見所畏,言其無威儀也。卒然,急遽之貌。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王問列國分爭,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蓋好生惡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下悅而歸之。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