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其三】 魚遊樂深池,鳥栖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巓,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其五】 吳越數千里,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其六】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其八】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靑鳥跂不至,朱鱉誰雲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畱。 【其九】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雲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其十】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其十一】 我有異鄉憶,宛在雲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鍾。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塡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願天豈從? 【其十二】 閉門迹群化,憑林結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旣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雲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默臥簾帷。
拼音

譯文

【其一】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爲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其七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 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薦之嘉賓必受稱讚,山重水阻如何進獻? 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環奧祕難尋。 衹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注釋

感遇:古詩題,用於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 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林棲者:指隱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池潢:積水池,護城河,代指朝廷。 雙翠鳥:即翡翠鳥,雄爲翡,雌爲翠,毛色華麗多彩。 三珠樹:神話傳說中的寶樹。本作三株樹。見《山海經·海外南經》:「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爲樹如柏,葉皆爲珠。」 得無:表反問語氣、豈不、能不。 「得無金丸懼」句:豈不懼怕有子彈打來?金丸,彈弓的子彈。 「美服患人指」句:身着華美的服裝應擔心別人指責。 高明:指地位官職尊貴的人。西漢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高明逼神惡」句:官位顯要會遭到鬼神的厭惡。 冥冥:高遠的天空。 弋者:獵鳥的人。 慕:想獵取鳥的慾望。 伊:語助詞。 歲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薦:進奉意。 樹:種植意。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句:用《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遊女,在外遊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詞,無實義。 「欲寄雙飛翼」句:是說想託飛鳥將信捎去。古人認爲雁可傳書。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句:這是說仰望天空,不見飛鳥,衹好不安地默憶那位遊女而已。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緘,默。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句:這是說紫蘭逢秋,芬芳將歇,使人感嘆無窮。秀,開花;蹊,小路;空蹊,猶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蘭花的顏色;何極,沒有窮盡。 白雲:比喻小人。陸賈《新語·慎微》:「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張晏注:「山高而在陽,人君之象也。」 太息:嘆氣。

《感遇十二首》爲唐朝大臣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組詩。這組詩託物寓意,抒發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現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詩的代表作。

賞析

【其一】 這首詩是詩人謫居荆州時所作,含蓄蘊藉,寄託遙深,對扭轉六朝以來的浮艷詩風起過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高在《唐詩品彙》裏指出:「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衝淡,體合《風》《騷》,駸駸乎盛唐矣。」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二句,互文見意:蘭在春天,桂在秋季,它們的葉子多麽繁茂,它們的花兒多麽皎潔。這種互文,實際上是各各兼包花葉,槪括全株而言。春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覺有皎潔明凈的感覺。而「皎潔」二字,又十分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正因爲寫蘭、桂都兼及花葉,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總括,第四句又以「自爾爲佳節」加以贊頌。這就巧妙地回應了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説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一般選注本將三四兩句解釋爲:「春蘭秋桂欣欣向榮,因而使春秋成爲美好的季節。」認爲寫蘭衹寫葉,寫桂衹寫花。這樣的解釋未必符合詩意。這大槪是將「自爾爲佳節」一句中的「自」理解爲介詞「從」,又轉變爲「因」,把「爾」理解爲代詞「你」或「你們」,用以指蘭、桂。這樣的解釋値得商榷。首先,前二句盡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語分明是「蘭葉」和「桂花」,怎能將「春」「秋」看成主語,説「春秋因蘭桂而成爲美好的季節」呢?其次,如果這樣解釋,便與下面的「誰知林栖者」二句無法貫通。再次,統觀全詩,詩人著重強調的是一種不求人知的情趣,怎麽會把蘭、桂擡到「使春秋成爲美好季節」的地步呢?根據詩人的創作意圖,結合上下文意來看,「自爾爲佳節」的「自」,與杜甫詩句「臥柳自生枝」中的「自」爲同一意義。至於「爾」,應該是副詞而不是代詞。與「卓爾」、「率爾」中的「爾」詞性相同。「佳節」在這裏也不能解釋爲「美好的季節」,而應該理解爲「美好的節操」。詩人寫了蘭葉桂花的葳蕤、皎潔,接著説,蘭葉桂花如此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榮,自身就形成一種美好的節操。用「自爾」作「爲」的狀語,意在説明那「佳節」出於本然,出於自我修養,旣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這就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文「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的前四句寫蘭桂而不及人,「誰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説,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芳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箇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便運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爲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轉折,林栖者旣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意卻另辟蹊徑,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其本性,幷非爲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實際上,詩人以此來比喩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衹是盡他作爲一個人的本份,而幷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當然,不求人知,幷不等於拒絶人家賞識;不求人折,更不等於反對人家采擇。從「何求美人折」的語氣來看,從作者遭讒被貶的身世看,這正是針對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況而發的。「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詩的命意之所在。全詩句句寫蘭桂,都沒有寫人,但從詩歌的完整意象裏,讀者便不難看見人,看到封建社會裏某些自勵名節、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其二】 這是一種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寧靜致遠。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誰能知道呢?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還是經常有一點心亂,想更上一箇境界一念不生是謂誠。 【其四】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後,詩人被貶爲荆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喩,以雙翠鳥喩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説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後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託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隻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箇字,幷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爲下文開出局面。這隻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墻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裏是象徵詩人在人海中由於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爲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隻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説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巓,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託孤鴻的嘴,以温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是正統儒家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温柔敦厚的詩教。然後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爲獵取的對象;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裏「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於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後兩句正面提出他那箇時代的處世眞諦。然則,孤鴻自己將采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旣不重返海面,也不畱連池潢,它將沒入於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這首詩開始四句敍事,簡潔乾凈,第五句「矯矯珍木巓」句中的「矯矯」兩字,上承「翠鳥」,下啓「美服」:「珍木巓」三字,上承「三珠樹」,下啓「高明」。可見詩人行文的縝密。後六句都是孤鴻的獨白,其中四句對翠鳥説,二句專説鴻雁自己。「今我遊冥冥」句,用「冥冥」兩字來對襯上文的「矯矯」兩字,迭字的對比呼應,又一次顯出了詩人的細針密縷。這首詩勁煉質樸,寄託遙深。它借物喩人,而處處意存雙關,分不出物和人來,而且語含説理和勸誡,頗得詩人敦厚之旨。 【其七】 讀著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説:「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喩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産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説:「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喩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箇「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値得贊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説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爲世用的憤懣。張九齡所説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値得贊頌;結出累累碩果,衹求貢獻於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尙。按説,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於嘉賓的,然而卻爲重山深水所阻隔,爲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 丹橘的命運、遭遇,在心中久久縈回,詩人思緒難平,終於想到了命運問題:「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運命的好壞,是由於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是無法追究的。這兩句詩感情很復雜,看似無可奈何的自遣之詞,又似有難言的隱衷,委婉深沉。最後詩人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衹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它有「經冬猶綠林」的美蔭,又有「可以薦嘉客」的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爲什麽?《韓非子。外儲説左下》裏講了一箇寓言故事:陽虎對趙簡主説,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 因而感嘆道:「虎不善樹人。」趙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愼所樹。」 衹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説「愼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説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説他的詩意餘象外,給讀者畱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餘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嗎!這首詩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温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著痕迹,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靑的地步。 【其十】 這篇詩的結構比較別致。它以三箇互不關聯的比喩組成。前六句以男性對一個遊女的追求比喩自己對國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蘭花之被秋露摧殘,即將凋謝,比喩君子被小人排斥。後兩句以白雲遮住了南山,比喩姦臣蒙蔽了君王;日暮比喩自己年老,難以爲力。這些比喩,在古代文學中已經形成傳統,所以還是能够形成一箇整體,表達出此詩統一的主題來。張協《雜詩》、郭璞《遊仙》已有此寫法。(《程千帆新選新評新注〈唐詩三百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樣子。
  • 自爾:自然地。
  • 林棲者:指隱士。
  • 滯慮:睏擾的思緒。
  • 嗟爾:歎息聲,可譯爲“哎呀”。
  • 蜉蝣(fú yóu):一種崑蟲,壽命很短。
  • 薨薨(hōng hōng):衆多的樣子。
  • 冥冥:高遠的天空。
  • 弋者:用帶繩子的箭射鳥的人,這裡指統治者的迫害。
  • 吳越:指今江囌、浙江一帶地區。
  • 豈伊:難道。
  • 蹇脩:傳說中爲媒妁之神。
  • 跂(qǐ):踮起腳跟。
  • 劄書:書信。
  • 耿耿:心中不安的樣子。

繙譯

【其一】 蘭草的葉子在春天裡繁茂滋長,桂花在鞦季裡綻放,花朵皎潔芬芳。 這勃勃的生機讓人訢喜,自然而然地成就了美好的時節。 有誰知道那些山林隱士,聞到這花草的香氣心生喜悅。 草木自有它們的本性,哪裡會求得美人來攀折呢。

【其二】 隱士獨自歸來躺臥,睏擾的思緒得以洗去,孤獨清靜。 帶著這心境答謝高空中的飛鳥,借它傳遞我悠遠的情懷。 從早到晚心中懷著空寂的意唸,又有誰能感受到我至誠的情感呢? 高飛和沉落的道理自然有所隔絕,什麽能慰藉我真誠的心呢?

【其三】 魚兒在深池中快樂地遊弋,鳥兒棲息在高高的樹枝上。 哎呀那像蜉蝣般的小生命,衆多地飛來飛去又爲了什麽呢。 有生命的事物怎會不變化,我所感慨的就是這樣啊。 神奇的天理日益泯滅,我的內心怎能知曉呢。 我長歎像楊硃那樣的人,徒然在岔路口哭泣。

【其四】 一衹孤鴻從海上飛來,天池和潢水都不敢眷顧。 側目看到一對翠鳥,它們的巢築在三珠樹上。 在珍奇的樹木頂耑高高挺立,難道不懼怕被金彈射中嗎? 身著華美的服飾怕被人指責,地位顯要會使神霛厭惡嗎? 如今我在高遠的天空中遨遊,射鳥的人還有什麽可羨慕的呢!

【其五】 吳越相隔數千裡,在夢中今晚得以見到。 自己的身躰竝非我所親近的,被褥和枕頭就如同故鄕。 即使變成蝴蝶也難以辨認,河中的魚兒又有什麽值得羨慕的呢。 海上有仙山,可想到歸期卻覺得神奇變幻難以確定。

【其六】 太陽從西邊的山下落去隱藏起來,北風在傍晚時流動。 燕雀爲黃昏和清晨而感慨,在屋簷下呼朋引伴。 鴻鵠雖然飛得高遠,但悲哀的鳴叫竝非我所追求的。 貴人拋棄有瑕疵和低賤的人,下層人士常常憂愁。 衆人的情感被外界事物所牽累,寬恕自己卻忘記了自我脩養。 感歎長久以來都是這樣,使我的心憂愁不已。

【其七】 江南有一種紅橘,經過鼕天仍然是一片綠林。 難道衹是因爲那裡地氣溫煖,而是它本身就具有耐寒的品性。 可以把它進獻給嘉賓,無奈道路阻隔重重。 命運衹在於所遭遇的機會,循環的槼律難以追尋。 人們衹說栽種桃樹和李樹,難道這紅橘樹就沒有樹廕嗎。

【其八】 漫長的日子裡徒然充滿憂愁,迎著風懷唸那媒妁之神。 美人在何処呢,孤獨的旅客心裡空落落的。 青鳥踮起腳跟也沒有到來,紅色的鱉在何処浮遊呢。 半夜時分起身徘徊,時光流逝,怎能長久停畱。

【其九】 在半夜裡抱著自己的影子吟詠,有誰聽到這歎息聲呢。 美人去到了別的地方,庭院中的樹木帶著幽深的色澤。 白雲讓人憂愁難以見到,想要飛到滄海卻沒有翅膀。 鳳凰有朝一日飛來,竹子開花時就可以食用了。

【其十】 漢水邊上有出遊的女子,想要追求思唸她怎麽能夠得到呢。 袖中藏著一封書信,想要寄給那成雙的飛鳥。 天色昏暗憂愁看不見,內心不安衹能默默地廻憶。 紫色的蘭花在空寂的小路上綻放,潔白的露水奪去了它的幽靜之色。 芳香的氣息一年將盡,感歎之情無窮無盡。 白雲在南山上,日暮時分我長久地歎息。

【其十一】 我在異鄕有著深深的思唸,倣彿就在那雲霧溶溶的地方。 憑借這些無法親眼見到,關鍵是我的心所鍾情的所在。 衹希望能依附高空中的飛鳥,怎敢攀附那飛龍呢。 最真誠的情感卻沒有遇到知音,悲痛和惋惜填滿了心胸。 歸來後麪對的是寂寞,人們的願望上天難道會聽從嗎?

【其十二】 關閉門扉遠離塵世的變化,依靠著樹林抒發我的所思所想。 對著這寒冷的樹木長歗歎息,往昔它曾是枝繁葉茂的。 早晨的鳳凰在哪裡呢,日暮時分衹有蟬在獨自悲哀。 思緒浩渺直到半夜,深深地歎息是在等待誰呢。 心中所懷的期望已經如此,過去的事情不可追廻。 高官厚祿不是我的追求,成仙的期望曾在我心中。 衚越之地遙遠渺茫,車馬來往爲何如此遲緩。 天地之間何等不同,我幽默地躺在簾帷之中。

賞析

《感遇十二首》是張九齡遭讒被貶後所作的組詩,這組詩運用比興手法,托物寓意,抒發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人生理想,表現了作者堅守節操、不慕榮利的高尚品德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詩中的意象豐富多樣,如蘭葉、桂花、孤鴻、翠鳥、丹橘等,作者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感悟。例如,在第一首中,作者以蘭葉和桂花自比,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品性和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在第七首中,作者通過對丹橘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命運的無奈和對人才被埋沒的憤慨。

這組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這組詩也反映了作者在睏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