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時歌

· 唐寅
地水火風成假期合,合色聲香味觸法; 世人癡呆認做我,惹起塵勞如海闊。 貪嗔癡作殺盜淫,因緣妄想入無明; 無明即是輪迴始,信步將身入火炕。 朝去求名莫求利,面作心欺全不計; 上牀夜半別鞋子,方悔昨朝搬鬼戲。 它人謀我我謀他,冤冤相報不曾差; 一身欠債還他債,請君嗛鐵去拖車。 種堪愛惜色堪貪,它家妻子自家男; 不是冤家頭不聚,鐵枷自有愛人擔。 幾番死兮幾番活,大夢無憑閑聒聒; 都是自家心念生,無念無生即解脫。 死生無常縶雙足,莫待這番重瞑目; 人身難得法難聞,如針投介龜鑽木。 自補衲衣求飯吃,此道莫推行不得; 拼卻這條窮性命,不成此事何須惜? 數息隨止界還靜,修願修行入真定; 空山落木狼虎中,十卷楞嚴親考訂。 不二門中開鎖綸,烏龜生毛兔生角; 諸行無常一切空,阿耨多羅大圓覺。 一念歸空拔因果,墮落空見仍遭禍; 禪人舉有着空魔,猶如避溺而遭火。 說有說無皆是錯,夢境眼花尋下落; 翻身跳出斷腸坑,生滅滅兮寂滅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地水火風:在佛教概念中,指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元素。
  • 假合:指事物由各種條件暫時聚合而成,並非真實、永恆的存在。
  • 色聲香味觸法:佛教所說的六塵。指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形象;指耳朵聽到的各種聲音;指鼻子聞到的氣味;指舌頭嚐到的味道;指身體感受到的各種觸覺;指意識所認知的一切事物和概念 。
  • 貪嗔癡:佛教中所謂的三毒。指對財物、名利、色慾等的過度追求和貪戀;指憤怒、怨恨、不滿等負面情緒;指不明事理、心智迷昧,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知。
  • 殺盜淫:三種違背道德和法律的惡行。即殺害生命;指盜竊、搶奪他人財物;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或性行爲。
  • 因緣:佛教用語,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條件 。
  • 無明:指無智、愚癡,對佛法真理缺乏正確的認知,是佛教所說煩惱的根源。
  • 輪迴:佛教認爲衆生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中循環往復地生死流轉。
  • 嗛(qiǎn):叼,銜。
  • 衲衣:用碎布縫補拼合而成的僧衣。
  • 數息隨止界還靜: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數息」指專注地數自己的呼吸次數來集中注意力;「隨止」 是隨着呼吸的出入,使心逐漸安止下來;「界還靜」表示達到一種內心寧靜的境界。
  • 阿耨多羅大圓覺:「阿耨多羅」梵語意爲「無上」;「大圓覺」指衆生本具的圓滿、清淨的菩提覺性,也就是徹底覺悟的境界。
  • 空見:指片面地執着於「空」的觀念,並非真正理解佛法中「空」的深意。

翻譯

世間萬物由地水火風暫時聚合,又融合了色聲香味觸法這些表象;世間的人愚癡地將這些當作真實的自我,從而引發的煩惱就像大海一樣廣闊無邊。 貪嗔癡引發了殺盜淫這些惡行,因爲種種因緣和虛妄的念頭陷入無明的迷惑境地;無明也就是輪迴的開端,人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走向痛苦的火炕之中。 人們每天早出晚歸追求名聲或利益,表面一套內心一套全然不顧道德良心;到了晚上上牀脫下鞋子時,才後悔白天做了那麼多虛頭巴腦的事。 人與人之間相互算計,冤冤相報從來都不會有差錯;自己身上揹着債務又要去償還他人債務,如同讓人咬着鐵去拖沉重的車子。 美貌值得愛惜、美色令人貪戀,別人家的妻子、自家的兒女都是人生的種種牽掛;不是冤家對頭就不會聚到一起,那如同鐵枷般的愁苦自然有愛的人一起承受 。 人生歷經多次的起伏生死,如夢似幻卻沒有什麼實在的憑據,還在那裏不停地吵鬧爭執;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念頭產生的,若能沒有雜念沒有妄念就能獲得解脫。 生死無常就像束縛雙腳的繩索,不要等到最後生命結束才追悔莫及;人的生命難得,佛法也很難聽聞領悟,就如同針掉進大海、海龜鑽進木頭那般困難。 自己縫補破舊的衲衣,只求一口飯吃,這條修行之道若不能推行下去實在是令人無奈;哪怕拼上這條貧窮的性命,要是不能修成正果又有什麼值得吝惜的呢? 通過數息、隨止等修行讓內心迴歸寧靜境界,通過修行自己的願望和行動進入真正的安定;在空山之中、落木之間、狼虎出沒的地方,認真地研究考訂十卷《楞嚴經》 。 想要在不二法門中尋得解脫之法,就如同烏龜生出毛、兔子長了角一樣困難;要知道世間的一切行爲都是無常變化的,一切事物本質都是空無的,只有達到無上的、圓滿的覺悟境界才能擺脫苦海。 倘若只是一味地追求念頭歸空而拋棄因果,陷入片面的空見仍舊會遭遇禍端;參禪之人如果執着於這種錯誤觀念就如同着了魔,就像是爲了躲避溺水卻又遭遇烈火一樣。 無論是說有還是說無其實都是錯誤的見解,就像在夢境和眼花之中追尋飄忽不定的東西;只有趕緊翻身跳出這痛苦的深淵,讓生滅的煩惱消失,進入寂滅的快樂境界。

賞析

這首詩充滿濃厚的佛教思想色彩,唐寅以詩爲載體,探討人生的諸多困境以及尋求解脫的方法。詩開篇以佛教的世界觀闡述世間萬物的虛幻本質,指出世人因妄執而陷入苦海。通過描述現實中人們追名逐利、相互算計、受貪嗔癡等慾望驅使,形象地展現了世間的苦難輪迴。同時,表達了對生死無常的感慨,認爲人們應珍惜難得的人身和聽聞佛法的機會。

詩中對修行的艱難與追求解脫的決心進行了深刻表述。唐寅描繪自己艱難的修行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潛心鑽研佛法,期望能打破迷妄,實現終極覺悟。詩裏巧妙地運用比喻,如「烏龜生毛兔生角」 「如針投介龜鑽木」等,使抽象的佛法概念和人生哲理變得具體可感。整首詩反映了唐寅對人生和佛法深入思考後的感悟,雖然帶有消極出世的理念,但蘊含的對人性、世事的洞察,給人很深的啓發,讓讀者對生命的意義和歸宿進行沉思 。

唐寅

唐寅

唐寅(yín),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 3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