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
鞍馬上東門,裴回入孤舟。
賢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煙收。
薄宦忘機括,醉來即淹留。
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
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
江月照吳縣,西歸夢中游。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東京:指洛陽。
府:指河南府,治所在洛陽。
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遊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
李頎: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爲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白馬寺:中國古代名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時,在今洛陽市東。詩題下全詩校:“一作同府縣諸公送綦毋潛李頎至白馬寺。”
上東門:洛陽城東三門之一。
即棹:猶就船、登舟。
赤岸:全詩校:“一作遠峯。”
薄宦:謂仕宦不通顯,職位卑微。
機括:機,弩的發箭器;括,箭的末端。張弩發箭,以括入機,機動即發。因用以比喻治事的權柄。
即:全詩校:“一作復。”
淹留:滯留。
吳縣:春秋時吳王所都。此時昌齡被貶爲江寧丞,江寧地處吳地,這裏吳縣即指江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邊的門。
- 裴回:通「徘徊」,pái huái,來回地走,比喻猶豫不決。
- 棹:zhào ,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這裏作動詞,划船。
- 赤岸:紅色的崖岸。
- 機括:亦作「機栝」,原指弩上發箭的裝置,喻治身治世的權術。
- 淹留:長期逗留;羈留。
翻譯
從洛陽上東門出發,我徘徊着踏入遠行的孤舟。賢能豪爽的朋友們追趕前來爲我送行,我就此乘船順着千里江水漂游。紅色的崖岸旁落日高懸,空曠的江面上淡淡的煙霧逐漸消散。微賤的官職讓我忘卻了權術爭鬥,沉醉中便在此長久停留。明月朗照下看到古老的寺廟,在樹林外登上高樓。南風輕輕吹開通敞的長廊,夏夜竟如同涼爽的秋天。江月的清輝朗照着吳縣,我西歸之心只能在夢中暢遊。
賞析
這首詩從與友人分別寫起,展現了離別時的場景以及之後旅途的見聞和思緒。開篇描述自己從洛陽上東門踏上孤舟,友人追送的情節,質樸而真切地傳達出離別的情緒。一路上所描繪的落日、空波、微煙等景色,富有畫面感,刻畫了旅途上的孤寂和寧靜。中間表達自己因薄宦而忘懷機心,沉溺於當下的寧靜生活,反映出詩人在仕途與生活之間複雜的心境。月下游寺、登樓等情節,在夏夜的氛圍中營造出清幽、寧靜的意境。江月與西歸之夢的結合,又增添了一份對遠方故地的思念之情。整首詩將離別之情、旅途之景、人生之感相互交融,語言平實卻意境深遠,體現了王昌齡詩歌典雅平和、韻味悠長的獨特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