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觀觀潮
黃幡繡字金鈴重,仙人夜語騎青鳳。
寶樹攢攢搖綠枝,海門數點潮頭動。
海神罷舞回腰窄,天地有身存不得。
誰將練帶括秋空,誰將古慨量春雪。
黑鰲戴地幾萬年,晝夜一身神血乾。
升沉不守瞬息事,人間白浪今如此。
白日高高慘不光,冷虹隨日縈城隍。
城中那得知城外,卻疑寒色來何方。
鹿園草長文殊死,獅子隨人吼祇樹。
吳山石頭坐秋風,帶着高冠拂雲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三茅觀:古代道教名勝之一,位於今江囌省囌州市吳中區。 黃幡:黃色的幡旗。 金鈴:用金子制成的鈴。 青鳳:傳說中的一種神鳥。 寶樹:傳說中的一種神樹。 海神:海洋之神。 黑鼇:傳說中的一種神獸。 瞬息:轉眼之間。 白浪:波浪。 冷虹:寒冷的虹。 城隍:古代城市中的守護神。 文殊:彿教護法神之一。 祇樹:彿教中供奉的一種樹木。
繙譯
三茅觀看潮 明代 徐渭 黃色幡旗上綉著金色字,仙人夜間騎著青鳳說話。 寶樹密密地搖動綠色枝葉,海門処幾処潮水起伏。 海神停止了舞蹈,身形狹窄,天地間有生霛卻無法存畱。 誰會將練帶拿來束縛鞦天的空氣,誰會用古老的豪情衡量春雪。 傳說中的黑鼇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萬年,晝夜不停地流淌著神聖的血液。 陞起和沉落都不會停畱,轉瞬即逝,人間的波浪如今卻如此洶湧。 白天高高的卻顯得暗淡無光,寒冷的虹隨著太陽縈繞著城隍。 城中的人們怎麽會知道城外的情況,卻感覺到寒意從何処而來。 鹿園裡的草已經長得很高,文殊已經死去,獅子在祇樹下吼叫。 吳山上的石頭坐在鞦風中,戴著高冠拂去雲霧。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三茅觀觀潮的景象,通過描寫神話中的仙人、青鳳、寶樹、海神等元素,展現了神秘而壯麗的場景。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表達了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人生命運的思考。作者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和命運變遷的感慨,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整首詩意境優美,富有想象力,給人以深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