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二十七首
我有一良劍,傳是古鏌鋣。
自信靡文飾,埋沒溷泥沙。
慘淡無晶光,斑剝生鐵花。
世人亦有寶,詡詡各自誇。
磨淬明白雪,本質固無加。
百金飾劍首,金珠燦星霞。
一朝售之市,傳觀共稱佳。
我劍亦在側,唾手爭喧譁。
好惡莫容辨,撫之自諮嗟。
什襲始有待,終必遇張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鏌鋣(mò yí):古代一種形狀特殊的劍。 溷泥沙:指泥沙淤積的地方。 斑剝:斑駁脫落。 鉄花:鉄鏽。 詡詡(xǔ xǔ):形容自誇。 磨淬(mó cuì):磨礪。 金珠燦星霞:指劍身上鑲嵌的金珠,閃爍如星辰。 售之市:在市場上出售。 張華:指有名望的人。
繙譯
我有一把古老的劍,傳說中是鏌鋣劍。它自信而不張敭,被埋沒在泥沙之中。劍身暗淡無光澤,斑駁脫落,生滿了鉄鏽。世人也各自擁有自己的寶物,各自自誇。經過磨礪,它變得明亮如白雪,本質卻始終不變。用百金來裝飾劍柄,金珠閃爍如星辰。有一天在市場上出售,傳聞被人共同稱贊爲佳品。我的劍也在一旁,引起爭議和喧嘩。好壞難以辨別,衹能自己感歎。什襲(shí xí)才有待遇,最終必然會遇到有名望的人。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一把古老的劍,表達了劍的堅靭和不屈的品質。劍雖然被埋沒在泥沙之中,卻依然保持著自信和堅定,經過磨礪後更顯珍貴。詩中通過對劍的描寫,反映了人生中的堅持和不屈精神,同時也暗示著人生的起伏和變化。整躰氛圍幽深,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於人生和價值觀的思考。
孫承恩
明松江華亭人,字貞父(甫),號毅齋。孫衍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齋宮設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罷職歸。文章深厚爾雅。工書善畫,尤擅人物。有《歷代聖賢像贊》、《讓溪堂草稿》、《鑑古韻語》。
► 1629篇诗文
孫承恩的其他作品
- 《 同襄陽守張士弘過習家池六首 》 —— [ 明 ] 孫承恩
- 《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二十一 伯夷 》 —— [ 明 ] 孫承恩
- 《 園居漫興 》 —— [ 明 ] 孫承恩
- 《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一 盤古 》 —— [ 明 ] 孫承恩
- 《 秋日雜詠二十三首詠山居 》 —— [ 明 ] 孫承恩
- 《 送朱文石太史奉使襄藩四首 》 —— [ 明 ] 孫承恩
- 《 寓感四首 》 —— [ 明 ] 孫承恩
- 《 湖上早行 》 —— [ 明 ] 孫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