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曾明善秀才輓詩

· 宋褧
三十未有二十強,清門士子堪悲傷。讀書矻矻窮晝夜,弄筆往往多篇章。 世人謾歌蒿里曲,地下應作修文郎。君不見江城南有客不識字,華纓紫綬須如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永豐:地名,今江西省永豐縣。
  • 曾明善:人名,詩中的秀才。
  • 輓詩:哀悼死者的詩。
  • 清門:指家境清貧。
  • 士子:讀書人,學子。
  • 矻矻(kū kū):形容勤勞不懈的樣子。
  • 蒿里曲:古代輓歌,用於葬禮。
  • 修文郎:傳說中掌管文翰的官員,死後成爲陰間的文官。
  • 華纓紫綬:華麗的帽帶和紫色的綬帶,古代高官的服飾。
  • 須如霜:形容鬍鬚白如霜,指年老。

翻譯

三十歲還未到,二十歲已顯強健,這位出身清貧的學子令人感到悲傷。他日夜勤奮讀書,常常揮筆寫下許多篇章。世人徒然唱着葬禮上的輓歌,而他死後應該在陰間成爲掌管文翰的修文郎。你沒看見嗎?城南有一位不識字的客人,卻穿着華麗的帽帶和紫色的綬帶,鬍鬚白如霜,顯得年老。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年輕秀才曾明善早逝的哀悼之情。詩中,「三十未有二十強」一句,既描繪了曾明善年輕有爲的形象,又暗含對其早逝的惋惜。後文通過對比曾明善的勤奮與成就,以及世俗中不學無術卻身居高位者的形象,進一步突出了曾明善的才華與不幸。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宋褧

宋褧

元大都人,字顯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進士,除祕書監校書郎。順帝至元初,歷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以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卒,諡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