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腕騮

· 杜甫
聞說荊南馬,尚書玉腕騮。 頓驂飄赤汗,局蹐顧長楸。 胡虜三年入,乾坤一戰收。 舉鞭如有問,欲伴習池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腕騮(yù wàn liú):一種名貴的馬,這裏特指尚書所騎的馬。
  • 頓驂(dùn cān):指馬匹停頓不前。
  • 局蹐(jú jí):形容馬匹緊張不安的樣子。
  • 長楸(cháng qiū):高大的楸樹,這裏可能指路旁的高大樹木。
  • 胡虜:古代對北方民族的蔑稱。
  • 乾坤:天地,這裏指整個戰局或國家。
  • 習池:地名,這裏可能指詩人想要去遊玩的地方。

翻譯

聽說荊南的馬,尚書騎的是玉腕騮。 馬匹停頓不前,汗流浹背,緊張不安地望着長楸。 胡虜三年來犯,一戰之後國家得以安寧。 舉起鞭子似乎有所詢問,想要伴我同遊習池。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尚書騎乘玉腕騮的場景,通過馬匹的動態和周圍環境,反映了戰後的寧靜與尚書的閒適。詩中「胡虜三年入,乾坤一戰收」展現了戰爭的艱辛與勝利的喜悅,而結尾的「舉鞭如有問,欲伴習池遊」則流露出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友伴的期待。整體上,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與友情的珍視。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