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王信州崟北歸

· 杜甫
朝廷防盜賊,供給憫誅求。 下詔選郎署,傳聲能典州。 蒼生今日困,天子向時憂。 井屋有煙起,瘡痍無血流。 壤歌唯海甸,畫角自山樓。 白髮寐常早,荒榛農復秋。 解龜踰臥轍,遣騎覓扁舟。 徐榻不知倦,潁川何以酬。 塵生彤管筆,寒膩黑貂裘。 高義終焉在,斯文去矣休。 別離同雨散,行止各雲浮。 林熱鳥開口,江渾魚掉頭。 尉佗雖北拜,太史尚南留。 軍旅應都息,寰區要盡收。 九重思諫諍,八極念懷柔。 徙倚瞻王室,從容仰廟謀。 故人持雅論,絕塞豁窮愁。 復見陶唐理,甘爲汗漫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供給:指朝廷對百姓的賦稅徵收。
  • 憫誅求:同情百姓因賦稅而受的苦難。
  • 郎署:古代官署名,指郎官的辦公地點。
  • 傳聲:傳達命令。
  • 典州:管理州郡。
  • 井屋:指百姓的居所。
  • 瘡痍:創傷,比喻戰亂後的景象。
  • 壤歌:指民間的歌曲。
  • 畫角:古代軍中樂器,用以發號施令。
  • 荒榛:荒蕪的叢林。
  • 解龜:指解除官職。
  • 踰臥轍:比喻艱難地行走。
  • 遣騎:派遣騎兵。
  • 扁舟:小船。
  • 徐榻:指徐州的牀榻,比喻安逸的生活。
  • 潁川:地名,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
  • 彤管筆:紅色的筆,指官吏的筆。
  • 黑貂裘:黑色的貂皮大衣,象徵富貴。
  • 高義:高尚的品德。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
  • 雨散:比喻離別。
  • 雲浮:比喻行蹤不定。
  • 尉佗:古代南越國的君主。
  • 太史:古代官職,負責記錄歷史。
  • 徙倚:徘徊。
  • 廟謀:指朝廷的謀劃。
  • 雅論:高雅的言論。
  • 絕塞:邊塞的盡頭。
  • 陶唐理:指古代的治國理念。
  • 汗漫遊:無目的的漫遊。

翻譯

朝廷爲了防止盜賊,對百姓徵收賦稅,同情他們因此受的苦難。皇帝下詔選拔官員,傳達命令讓他們管理州郡。百姓今天困苦,天子也爲此憂慮。百姓的居所有煙火升起,戰亂後的創傷沒有血流。民間的歌曲只在海邊傳唱,軍中的號角在山樓響起。白髮人常常早睡,荒蕪的叢林中農事又到秋天。解除官職後艱難地行走,派遣騎兵尋找小船。徐州的牀榻不知疲倦,潁川如何回報。塵土覆蓋了紅色的筆,寒冷使黑色的貂皮大衣變得油膩。高尚的品德永遠存在,文化卻要離去了。別離如同雨散,行蹤各自如雲浮。林中熱得鳥兒開口,江水渾濁魚兒掉頭。尉佗雖然向北拜,太史卻還在南方停留。軍旅應該都已休止,全國的地區都要收回。皇帝思考諫言,全國都在考慮懷柔政策。徘徊中瞻望王室,從容地仰望朝廷的謀劃。故人持有高雅的言論,邊塞的盡頭豁然開朗。再次見到古代的治國理念,甘願無目的地漫遊。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當時政治局勢的深刻反思和對友人王信州北歸的深情送別。詩中,杜甫通過對朝廷政策的批評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展現了他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同時,通過對友人的祝福和對未來的展望,表達了他對理想政治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充分展現了杜甫作爲「詩史」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尚情操。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