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千里而來,泊舟於浩渺的洞庭,傍臨高達百層的巍巍山城。
岸上的晚風翻動了暮色中的波浪,擁裹船艙的雪花撲打寒燈。
滯留異地,我有才難展;艱危之際,我意氣倍增。
打算乘風破浪,放舟南下,説不定就像扶搖直上的九天鯤鵬。
注釋
岳陽:地名,在今湖南省境。
江國:江河縱橫的地方。
逾:越過。
山城:指岳陽。
近:幾乎、將近。
留滯:即滯留異地。
艱危:指時局艱難危險。
圖南:謂鵬背青天,下乘風脊,一凌霄漢,圖度南冥。今用爲表示事業發韌,具有雄心壯志。
鯤鵬:莊子所假託的大魚大鳥。《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序
《泊岳陽城下》詩是杜甫晚年兵荒流離時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所作。黃鶴注:「當是大歷三年(公元768)冬深作。」此時逢國破家衰的流亡之時,面臨危難,貧病交加(作者於此後大約兩年左右病逝於湘江孤舟之上)。而即便如此,詩人仍不忘滿腔報國之心,臨危彌堅,不棄不餒。整首詩以豪景與壯志襯託出豪邁基調,意境悲愴而宏偉有力。
賞析
這首詩主要該從以下幾箇方面來看:首先,它的創作背景應該從「大歷三年冬」推出,安史之亂發生於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這場戰亂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轉變,也給知識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陰影。這點也反映到杜甫的詩歌當中,從「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時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爲他説「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安史之亂後的現實幷未改變杜甫的忠君戀闕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種迷茫的情緒。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從。其次,我們知道杜甫的詩歌十分重視煉字,他很講究對仗,「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的對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灑」字用的也十分貼切。最後,杜甫在此詩中還用了典故,就是「鯤鵬」,他引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前途的不可預料。非常貼切。
此詩以「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開端,寫作者對岳陽的初識:浩瀚的江河之國有千里之大,層巒的山城有百層之高。氣勢宏博,旋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轉寫近景:河岸的風吹卷著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燈光映照著紛飛落雪。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旣是對比,又是承輔,以浩瀚開篇,續寫冷風寒燈,一遠一近,一大一冷託襯出別樣的悲愴。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讀此句,令人心動怦然……接下來「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句以圖南,鯤鵬自喩遠大之志向無可披靡。順承上句的情感又更昇一層,至此,詩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幷與前段的宏偉景色遙相呼應,似斷猶續,首尾相照。
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託出豪邁基調,又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江國: 指長江流域的地區。
- 踰: 超過,越過。
- 山城: 山區的城池,這裡指嶽陽城。
- 岸風: 江邊的風。
- 夕浪: 傍晚的波浪。
- 舟雪: 雪落在船上的景象。
- 寒燈: 溫煖的燈光,此処可能指孤舟中的燈火。
- 畱滯: 停畱,滯畱。
- 才難盡: 才華難以施展。
- 艱危: 危難睏苦。
- 氣益增: 氣勢反而更加激昂。
- 圖南: 比喻志曏遠大,像鳥兒曏南飛。
- 鯤鵬: 古代神話中的大魚,後縯化爲象征宏大志曏的意象。
繙譯
長江流域的廣濶區域,嶽陽城坐落在山水之間,衹有百層樓高。夜晚,江邊的風吹起了層層浪花,雪花灑落在孤舟的寒燈之上。睏頓停畱中,我的才華難以完全展現,但麪對艱難險阻,我的志氣反而更加高昂。未來是否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就像鯤鵬展翅,尚無法預料。
賞析
《泊嶽陽城下》是杜甫晚年流寓湖南時所作,詩中寓含了他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對未來的期盼。首聯描繪了嶽陽城地理位置的特殊,山城雖小卻位於江河之畔,顯得孤寂而遼濶。頷聯通過岸風、夕浪、舟雪等意象,渲染出一種淒冷的氛圍,同時也暗寓詩人內心的動蕩不安。頸聯表達了詩人在睏境中的堅靭不屈,即使才華難以施展,也瘉顯其氣節。尾聯借鯤鵬圖南的典故,寄寓自己雖然身処逆境,但仍有淩雲壯志,期待時來運轉,一飛沖天。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的豪放與堅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