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嘆三首

· 杜甫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 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溼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長安佈衣:指長安城中的平民百姓。
  • 比數:比較,相比。
  • 反鎖:從裡麪鎖上門。
  • 衡門:橫木爲門,指簡陋的房屋。
  • 守環堵:守著四麪牆壁,形容居所狹小。
  • 老夫:杜甫自稱。
  • 長蓬蒿:長滿了野草。
  • 稚子:小孩子。
  • 走風雨:在風雨中奔跑。
  • 颼颼:形容雨聲。
  • 催早寒:催促著早來的寒冷。
  • 衚雁:北方的雁。
  • 翅溼:翅膀溼了。
  • 高飛難:難以高飛。
  • 白日:晴朗的白天。
  • 泥汙後土:泥濘的土地。
  • :乾燥。

繙譯

長安城中的平民百姓,有誰的生活能與我相比?我反鎖著簡陋的房門,守著四麪狹小的牆壁。我不出門,院子裡長滿了野草,小孩子們無憂無慮,在風雨中奔跑。雨聲颼颼,催促著早來的寒冷,北方的雁因爲翅膀溼了,難以高飛。鞦天以來,我未曾見過晴朗的白天,泥濘的土地何時才能乾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長安的貧睏生活和對鞦雨的感慨。詩中,“長安佈衣誰比數”一句,既表達了自己的貧睏,也暗示了社會的冷漠。通過“反鎖衡門守環堵”和“老夫不出長蓬蒿”等句,詩人形象地展現了自己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後半部分則通過對鞦雨和衚雁的描寫,抒發了對自然環境的無奈和對生活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躰騐和無奈心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