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剪須燒藥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
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
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旄黃鉞(máo huáng yuè):指白色的旄旗和黃色的鉞,古代用於指揮軍隊的象徵。
- 擒充戮竇:指擒拿充國和戮殺竇建德,兩人均爲唐朝建立過程中的敵對勢力。
- 稽首(qǐ shǒu):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表示最高的敬意。
- 理定:指治理國家,安定天下。
- 推心置人腹:比喻以誠相待,真心信任他人。
- 散帛收:指用帛(一種絲織品)來收集戰死士兵的遺骸。
- 分金贖:指用金錢贖回因饑荒而出賣自己子女的人。
- 怨女:指被囚禁在宮中的女子,因不滿而被稱爲「怨女」。
- 剪須燒藥:指唐太宗剪下自己的鬍鬚,用來燒藥救治病重的功臣李績。
- 含血吮創:指親自爲戰士吸吮傷口的毒血,以示關懷。
- 思摩奮呼:思摩是突厥族的將領,此處指他奮勇呼喊,請求效死。
- 善戰善乘時:指善於戰鬥和把握時機。
- 垂無極:指影響深遠,無邊無際。
- 耀神武:指展示武力,炫耀武功。
- 誇聖文:指誇耀文治。
翻譯
七德舞,七德歌,從武德年間傳至元和時期。元和年間的小臣白居易,觀看舞蹈,聆聽歌曲,領悟其中的樂意,樂曲終了時,我稽首陳述這些事蹟。 太宗十八歲時舉起義兵,手持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擒拿充國,戮殺竇建德,使四海清平,二十四歲時功業已成。 二十九歲時即位爲帝,三十五歲時使天下太平。功成治定爲何如此迅速?迅速在於他以誠相待,真心信任他人。 戰死的士兵遺骸被用帛收集,饑荒中賣子的人被用金錢贖回。魏徵夢見子夜哭泣,張謹在辰日聽到哭聲。 三千怨女被釋放出宮,四百死囚自願回到監獄。剪下鬍鬚燒藥救治功臣,李績感動得嗚咽,想要以死相報。 親自爲戰士吸吮傷口的毒血,思摩奮勇呼喊,請求效死。由此可知,他不僅善於戰鬥和把握時機,更以真心感動人心,使人心歸向。 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年,天下至今仍在歌舞慶祝。歌頌七德,舞蹈七德,聖人的作爲影響深遠。 這豈只是炫耀武力,豈只是誇耀文治。太宗的意圖在於陳述王業的艱難,向子孫展示王業的艱辛。
賞析
這首詩通過敘述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和德行,展現了他的英明和仁慈,以及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詩中不僅讚美了太宗的武功和文治,更強調了他以誠待人、真心信任他人的治國理念。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如收骸、贖子、放宮女、歸囚等,展現了太宗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對民生的關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太宗的頌揚,也是對後世子孫的教誨,體現了白居易深厚的歷史感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