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啓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

· 杜甫
丹旐飛飛日,初傳發閬州。 風塵終不解,江漢忽同流。 劍動新身匣,書歸故國樓。 盡哀知有處,爲客恐長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丹旐(dān zhào):紅色的魂幡,用於喪葬。
  • 閬州:地名,今四川省閬中市。
  • 江漢:長江和漢江,這裡指代兩江流域。
  • 新身匣:指新制的棺材。
  • 故國樓:指故人的家鄕。
  • 盡哀:表達深切的哀悼。
  • 爲客:作爲旅居他鄕的人。

繙譯

紅色的魂幡在飛舞,消息初傳自閬州。 風塵之中終難解脫,江漢之間忽而同流。 劍已入新制的棺匣,書信歸於故國的樓閣。 深切的哀悼有其所在,作爲旅人恐怕將長久休憩。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故友房相公的哀悼之作。詩中,“丹旐飛飛日”描繪了喪葬的場景,透露出沉重的哀思。通過“風塵終不解,江漢忽同流”表達了對故友離世的無奈與悲痛,同時也隱喻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不可抗拒。後兩句則通過具躰的物象“劍動新身匣,書歸故國樓”來強化哀悼之情,最後以“盡哀知有処,爲客恐長休”作結,既表達了對故友的深切懷唸,也流露出自己作爲旅人的孤獨與無奈。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情與藝術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