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棕

· 杜甫
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剝甚,雖衆亦易朽。 徒布如雲葉,青黃歲寒後。 交橫集斧斤,凋喪先蒲柳。 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 嗟爾江漢人,生成復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嘆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黃雀啅,側見寒蓬走。 念爾形影乾,摧殘沒藜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蜀門:指蜀地。這裏代指今四川一帶。
  2. 十八九:形容棕櫚樹很高,差不多有十丈到八九丈高。
  3. 割剝:這裏指棕櫚樹的皮被過度砍伐。
  4. 徒布:徒然分佈。
  5. 歲寒後:經過秋冬寒冷時節後。
  6. 交橫:縱橫交錯。
  7. 斧斤:斧頭一類砍伐工具。
  8. 凋喪:衰敗死亡。
  9. 蒲柳:一種柳樹,落葉最早,這裏用來襯托棕櫚樹過早衰敗。
  10. 軍乏:軍隊缺乏物資。
  11. 官盡取:官府全部徵收。
  12. 生成:生長並存活下來。
  13. 沈嘆:同「深沉地嘆息」,「沈」 通 「沉」(chén)。
  14. :(zhuó)鳴叫。
  15. 側見:側面看見。
  16. 寒蓬:秋天的蓬草,常隨風飄動。
  17. 形影乾:身形和影子都很乾枯。
  18. 摧殘:遭受殘害。
  19. 沒藜莠:被藜、莠等雜草埋沒。藜(lí)、莠(yǒu),都是野草。

翻譯

蜀地有很多棕櫚樹,高的有十丈八九。 它們的皮被過度割剝,數量雖多卻容易腐朽。 白白地鋪展着如雲般的葉子,經歷寒冬後變得青黃。 縱橫交錯地遭受斧斤砍伐,比蒲柳還要更早衰敗。 感傷時世,苦於軍隊缺乏物資,連一樣東西官府都要全部徵收。 可嘆你們這些江漢一帶的百姓,辛苦生長存活下來後還剩下什麼呢。 就如同這些枯棕木,讓我長久地暗自嘆息。 死去的人也就罷了,活着的人又怎麼能守護好自己。 黃雀嘰嘰喳喳地叫着,側面可見寒蓬隨風飄走。 想到你們身形影子都已乾枯,遭受殘害後被野草埋沒。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詩以蜀地的棕櫚樹起筆,描繪了棕櫚樹被過度割剝而早朽的慘狀。棕櫚樹的遭遇實則是百姓命運的象徵,藉此來影射官府爲滿足軍事需求對百姓的搜刮。詩人由棕櫚聯想到江漢一帶的百姓,他們在殘酷的現實下,如同枯棕般毫無生機與希望,生死兩難。詩中 「嗟爾江漢人,生成復何有」 直接發出對百姓命運的深切同情與悲哀嘆息。最後幾句通過黃雀、寒蓬等景象,進一步渲染出淒涼衰敗的氛圍,將百姓遭受摧殘的悲慘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體現出詩人對時政的批判以及對人民深深的悲憫情懷,反映了社會動盪下民生的艱辛與疾苦 。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