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 杜甫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嵷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爲我回春姿。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乾元:唐肅宗的年號。
  • 同谷縣:今甘肅省成縣。
  • (qiū):水潭。
  • 巃嵷(lóng sǒng):形容樹木高大茂密。
  • (jiū):樹木向下彎曲。
  • :動物冬眠。
  • 蝮蛇:一種毒蛇。
  • 溪壑:山間的溪流和溝壑。

翻譯

南邊有一條龍在山中的水潭裏,古老的樹木高大茂密,枝條相互彎曲。樹葉變黃落下,龍正在冬眠,而蝮蛇卻從東方游來,在水面上遊弋。 我驚訝於這種景象,它怎麼敢出現,我拔出劍想要斬殺它,但又停了下來。唉,我唱的第六首歌思緒遲緩,山間的溪流和溝壑似乎爲我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同谷縣的所見所感。詩中,「南有龍兮在山湫」一句,以龍隱喻當時的政治局勢,暗示着動盪不安。古木巃嵷、木葉黃落,描繪出深秋的蕭瑟景象,而蝮蛇的出現則增添了一絲不安和危險。杜甫的情感複雜,既有對現狀的憂慮,又有對自然界的敬畏。最後,他以溪壑回春的想象,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