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 李端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 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 樹閒人跡外,山晚鳥行西。 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追涼:尋找涼爽的地方。
  • 寶剎:佛寺的美稱。
  • 畏日:害怕太陽,指太陽炎熱。
  • 璇題:美玉裝飾的匾額,這裏指寺廟的匾額。
  • 鴛侶:比喻同行的夥伴。
  • 虎溪:地名,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林寺前,這裏泛指清澈的溪流。
  • (xián):安靜,空閒。
  • 無心法:佛教術語,指無慾無求的心境。
  • 蓮花:佛教中象徵純潔和悟性的花朵。
  • 淤泥:污泥,比喻世俗的煩惱。

翻譯

爲了尋找涼爽,我來到了這座寶剎, 害怕太陽的炎熱,我仰望着寺廟的匾額。 躺在草地上,與同伴們一同, 靠近池邊,彷彿置身於清澈的虎溪。 樹下安靜,遠離了人們的足跡, 山邊夕陽下,鳥兒在西方飛翔。 如果要問何爲無慾無求的心境, 那就像蓮花一樣,雖生於淤泥,卻能超越塵世。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炎熱的夏日尋找清涼之所的情景,通過「追涼尋寶剎」和「畏日望璇題」表達了詩人對炎熱天氣的逃避和對佛寺清涼的嚮往。詩中「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展現了詩人與同伴們在自然中的愜意與寧靜。後兩句「樹閒人跡外,山晚鳥行西」則進一步以樹下的靜謐和山邊的夕陽鳥飛,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結尾的「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巧妙地以蓮花爲喻,表達了詩人對於清淨心境的追求,即使身處世俗的煩惱之中,也能保持內心的純潔和超然。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清涼與寧靜生活的嚮往,以及對佛教清淨心境的追求。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