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清泉寺

· 戴良
路繞蒼松迥,寺俯清泉幽。 況復得佳友,來遊當杪秋。 情隨水聲遠,興挾山光浮。 兩澗涉遊足,雙峯睇吟眸。 陸尋虞監宅,林訪袁家丘。 徘徊念疇昔,感嘆罷冥搜。 古今如大夢,身世一浮漚。 不悟無生樂,終纏有漏憂。 晤言資道侶,冥理契緇流。 咄嗟已成累,竟動故園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iǒng):遠,遙遠。
  • 杪秋(miǎo qiū):晚秋。
  • (xié):攜帶,伴隨。
  • (dì):斜視,此處指眺望。
  • 疇昔(chóu xī):往昔,從前。
  • 浮漚(fú ōu):水面的泡沫,比喻短暫無常的事物。
  • 有漏(yǒu lòu):佛教術語,指煩惱、煩惱的果報。
  • 緇流(zī liú):僧侶,指佛教徒。

翻譯

小路蜿蜒,蒼松遙遙,寺廟靜立,清泉幽幽。 更有佳友相伴,遊歷於此,正值晚秋時節。 心情隨泉水聲遠去,興致與山光一同浮現。 兩澗之間涉足遊玩,雙峯之上眺望吟詠。 陸地上尋訪虞監的宅邸,林中探訪袁家的故居。 徘徊間回憶往昔,感嘆中停止了深思。 古今如一場大夢,身世如水面泡沫。 未領悟無生的樂趣,始終纏繞着煩惱的憂愁。 交談中受益於道友,冥想中契合了僧侶的教誨。 唉,已成累贅,終究觸動了對故園的思念。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戴良與友人遊清泉寺的情景,通過蒼松、清泉、雙峯等自然元素,展現了秋日的寧靜與深遠。詩中,「情隨水聲遠,興挾山光浮」一句,巧妙地將情感與自然景緻融爲一體,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後文通過對往昔的回憶和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獨特感悟。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