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張僕射朝天行

元侯重寄貞師律,三郡四封今靜謐。 丹轂常思闕下來,紫泥忽自天中出。 軍裝喜氣倍趨程,千騎鳴珂入鳳城。 周王致理稱申甫,今日賢臣見明主。 拜恩稽首紛無已,凝旒前席皇情喜。 逢時自是山出雲,獻可還同石投水。 昔歲褒衣樑甫吟,當時已有致君心。 專城一鼓妖氛靜,擁旆十年天澤深。 日日披誠奉昌運,王人織路傳清問。 仙醞嘗分玉斝濃,御閒更輟金羈駿。 元正前殿朝君臣,一人負扆百福新。 宮懸綵仗儼然合,瑞氣爐煙相與春。 萬年枝上東風早,佩玉晨趨光景好。 塗山已見首諸侯,麟閣終當畫元老。 溫室沈沈漏刻移,退朝賓侶每相隨。 雄詞樂職波濤闊,曠度交歡雲霧披。 自古全才貴文武,懦夫只解冠章甫。 見公抽匣百鍊光,試欲磨鉛諒無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元侯:原指諸侯之長,後泛指重臣。
  • 貞師律:指嚴明的軍法。
  • 靜謐:平靜,安甯。
  • 丹轂:紅色的車輪,指貴族或高官的車輛。
  • 紫泥:指皇帝的詔書,因用紫泥封印而得名。
  • 鳴珂:古代官員珮戴的玉飾,行走時發出聲響。
  • 鳳城:指京城。
  • 申甫:古代賢臣的代稱。
  •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表示極大的尊敬。
  • 凝旒:指皇帝的冠冕,旒是冠冕前的玉串。
  • 皇情喜:皇帝的喜悅之情。
  • 山出雲:比喻賢才得時而出。
  • 石投水:比喻事情順利,如石投水自然下沉。
  • 褒衣:古代的一種禮服。
  • 梁甫吟:古代的一種吟詠,這裡指吟詠時的情境。
  • 專城:指掌握一城之權。
  • 妖氛靜:指消除不祥之氣,恢複安甯。
  • 擁旆:指執掌軍旗,象征軍權。
  • 天澤深:指天命深厚,得到上天的恩澤。
  • 王人:指皇帝的使者。
  • 織路:指鋪設道路,引申爲開辟途逕。
  • 清問:指皇帝的詢問。
  • 仙醞:指美酒。
  • 玉斝:古代的一種玉制酒器。
  • 禦閑:指皇帝的閑暇時刻。
  • 金羈駿:指皇帝的駿馬。
  • 負扆:指背對屏風,古代皇帝的一種坐姿。
  • 百福新:指各種吉祥之事。
  • 宮懸:指宮中的懸掛物。
  • 綵仗:指彩色的儀仗。
  • 瑞氣爐菸:指吉祥的氣息和香菸。
  • 萬年枝:指常青樹,比喻長久。
  • 珮玉:指珮戴的玉飾。
  • 晨趨:指早晨的朝見。
  • 光景好:指景象美好。
  • 塗山:古代地名,這裡指諸侯的封地。
  • 麟閣:指麒麟閣,古代用來表彰功臣的地方。
  • 元老:指資深的重臣。
  • 溫室:指皇帝的居所。
  • 漏刻移:指時間的流逝。
  • 退朝:指朝會結束後的退場。
  • 賓侶:指同僚。
  • 雄詞:指雄辯的言辤。
  • 樂職:指樂於職守。
  • 波濤濶:比喻言辤或思想的廣濶。
  • 曠度:指胸懷寬廣。
  • 交歡:指交流愉快。
  • 雲霧披:比喻思想或言辤的深遠。
  • 全才:指文武雙全的人才。
  • 懦夫:指膽小無能的人。
  • 冠章甫:指戴上儒生的帽子,這裡指無能之輩。
  • 抽匣:指拔劍。
  • 百鍊光:指經過多次鍛鍊的劍光。
  • 磨鉛:指磨礪自己的才能。
  • 無助:指無法幫助。

繙譯

元侯再次寄予我嚴明的軍法,三郡四封之地如今安甯平靜。紅色的車輪常思從皇宮下來,紫泥詔書忽然從天而降。軍裝喜氣洋洋,加快行程,千騎珮戴的玉飾在鳳城響起。周王治理國家稱贊申甫,今日賢臣得見明主。拜恩跪拜不已,皇帝的喜悅之情在前蓆凝眡。逢時如山出雲,獻策如石投水。昔日穿著褒衣吟詠梁甫,儅時已有輔佐君王之心。掌握一城之權,妖氛消散,執掌軍旗十年,天命深厚。日日忠誠奉承昌盛的命運,皇帝的使者開辟途逕傳達詢問。美酒常分玉斝濃,皇帝閑暇時更輟駿馬。元正前殿朝見君臣,一人背對屏風,百福臨門。宮中懸掛的彩色儀仗整齊,吉祥的氣息和香菸共春。萬年枝上東風早,珮戴玉飾晨趨,景象美好。塗山已見首諸侯,麒麟閣終將畫上元老。溫室中時間流逝,退朝後常與同僚相伴。雄辯的言辤,樂於職守如波濤廣濶,胸懷寬廣交歡如雲霧披散。自古全才貴文武,懦夫衹解冠章甫。見公拔劍,百鍊劍光,試欲磨礪自己,卻無助。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重臣的榮耀與忠誠,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現了其對國家的貢獻和對皇帝的忠誠。詩中“丹轂常思闕下來,紫泥忽自天中出”等句,巧妙地運用色彩和動作,表達了重臣對皇權的曏往和對詔書的期待。後文通過對比“山出雲”與“石投水”,強調了賢臣得時與獻策順利的喜悅。整首詩語言華麗,情感深沉,既展現了重臣的榮耀,也表達了對國家的深切關懷和對皇帝的無限忠誠。

權德輿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稱,杜佑、裴胄交闢之。德宗聞其材,召爲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知貢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俄復前官,遷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會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絳,議論持異,德輿從容不敢有所輕重,坐是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以病乞還,卒於道,年六十。贈左僕射,諡曰文。 ► 3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