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

· 孫蕡
蕭關之北黃河流,昔時禹跡今成邱。 荒碑苔蘚不辨色,古水蛟龍猶有湫。 野人千載見清淺,海宇萬里無戈矛。 明當作頌獻天子,高鐫寶冊垂鴻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蕭關:古代關隘名,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
  • 禹跡:指大禹治水的遺蹟。
  • :小土山。
  • 荒碑:年代久遠、荒廢的石碑。
  • 蛟龍:傳說中的水中生物,常與洪水相關。
  • :深潭。
  • 野人:指鄉野之人,普通人。
  • 海宇:指國家的疆域。
  • 戈矛:古代兵器,這裏指戰爭。
  • 鴻猷:宏大的計劃或政策。

翻譯

在蕭關的北面,黃河水滾滾流過,昔日大禹治水的痕跡如今已變成小土山。荒廢的石碑上苔蘚斑駁,顏色難以辨認,而古水中的蛟龍依舊在深潭中棲息。鄉野之人見證了河水的清淺,國家的萬里疆域如今已無戰事。我應當作頌歌獻給天子,將這盛世刻在高聳的寶冊上,流傳宏大的計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黃河流域的變遷與和平景象,通過對古代遺蹟的描繪,反映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詩中「禹跡今成邱」一句,既表達了對古代英雄大禹的懷念,也暗示了自然環境的變遷。後文提到「海宇萬里無戈矛」,展現了和平的景象,表達了對國家安寧的讚美。最後,詩人希望將這和平盛世記錄下來,獻給天子,體現了對國家未來的美好祝願和對歷史的尊重。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