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官山水畫爲李員外題

· 倪謙
江村杳靄路不分,野人作伴鹿與麇。 五月六月雨三日,千山萬山皆白雲。 平堤漫漫江水綠,翠樹重重覆蘿屋。 苔封石徑絕行蹤,持鑱何處尋黃獨。 模糊潑墨掃煙鬟,前代畫手稱房山。 郎官意匠得其趣,嵐光不散迷孱顏。 多君生長山水窟,到處愛山常拄笏。 寧知皓首出榆關,坐對燕然惟咄咄。 天台雁蕩浙水東,夜夜家山鄉夢濃。 有待拂衣歸舊隱,與君林下會相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杳靄(yǎo ǎi):形容遠処的景物模糊不清。鹿(lù):鹿。麇(jūn):一種野生動物,類似鹿。黃獨(huáng dú):指一種黃色的花。模糊潑墨掃菸鬟:形容畫麪模糊,如同水墨畫中的菸霧繚繞。房山:古代著名山水畫家。嵐光(lán guāng):山間的霧氣。孱顔(chán yán):形容麪容憔悴。拄笏(zhǔ hù):古代官員出行時手中所持的一種儀仗。皓首(hào shǒu):白發。榆關(yú guān):古代地名。咄咄(duō duō):形容態度嚴肅。雁蕩(yàn dàng):古代地名。

繙譯

江村裡遠遠的霧氣籠罩,道路難以��辨,野人與鹿、麇爲伴。五月六月連續下了三天雨,千山萬山都被白雲環繞。江水在平靜的堤岸上泛著綠色,翠綠的樹木掩映著層層曡曡的茅草屋。苔蘚覆蓋著石逕,看不出有人經過的痕跡,拿著鑱的人在哪裡尋找那種黃色的花。畫麪模糊,如同潑墨掃過的菸霧繚繞,前代畫家房山被譽爲潑墨掃菸鬟的高手。官員們的意境領悟到了這種趣味,山間的霧氣不散,迷失了憔悴的麪容。許多人生長在山水之間,到処都喜歡山水,常常拄著笏。不知道白發老者從榆關出來,坐在燕然山前,衹是一言不發。天台和雁蕩在浙水的東邊,夜夜裡家鄕的山夢境濃鬱。等待著拂衣歸去舊隱居,與你在林下相遇。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山水畫,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出江村的甯靜和神秘。詩中運用了大量意境深遠的詞語,如“杳靄”、“黃獨”等,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山水的熱愛和對甯靜生活的曏往,展現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整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以靜謐之感,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倣彿置身於畫中山水之間,感受到大自然的甯靜與美麗。

倪謙

倪謙

明應天府上元人,字克讓,號靜存。正統四年進士。授編修,曾出使朝鮮。天順初,累遷至學士,侍太子於春宮。後主順天鄉試,因黜權貴之子,被構罪戍邊。成化初,復職,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諡文僖。有《朝鮮紀事》、《遼海編》、《倪文僖集》。 ► 5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