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馬通政吳太常顧沈二臬及凌守要予與蔡憲使飲太虛樓
不須槎上訪蓬萊,咫尺雲霄法象開。
挾日千峯凌睥睨,浮天萬頃浸樓臺。
西泠棹影煙從破,下界鐘聲晚自來。
十載故人塵外景,醉翁寧爲酒徘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槎 (chá):木筏。
- 蓬萊:神話中的仙山,常用來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咫尺:形容距離很近。
- 法象:指自然界的一切現象。
- 挾日:形容山峯高聳,似乎可以挾持太陽。
- 睥睨 (pì nì):原意是斜視,這裏形容山峯高聳,俯視四周。
- 浮天:形容水面廣闊,似乎與天相連。
- 西泠:地名,位於杭州西湖邊。
- 棹影:船槳的影子。
- 下界:指人間。
- 塵外景:超脫塵世的景色。
- 醉翁:指陶醉於景色的詩人自己。
翻譯
不必乘木筏去尋找蓬萊仙境,眼前這雲霄之上的法象已經展開。 山峯高聳,似乎可以挾持太陽,俯視四周;水面廣闊,似乎與天相連,浸潤着樓臺。 西泠的船槳影子破開煙霧,下界的鐘聲在傍晚自然傳來。 十年來,老朋友們欣賞這超脫塵世的景色,我陶醉其中,並非只爲酒而徘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超脫塵世的壯麗景象,通過「咫尺雲霄法象開」等句,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嚮往。詩中「挾日千峯」與「浮天萬頃」的對比,形象地描繪了山的高聳和水的廣闊,構成了一幅宏偉的畫面。結尾的「醉翁寧爲酒徘徊」則表達了詩人對美景的陶醉,而非僅僅爲了酒。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