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順天:地名,今北京一帶。
- 蹇中丞:人名,蹇義,明朝官員。
- 呼韓:古代匈奴的一個部落。
- 款塞:敲打邊塞的門,表示歸順。
- 刁斗:古代軍中用具,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敲擊報時。
- 鐃歌:古代軍中樂器鐃的演奏聲,常用於軍樂。
- 越裳:古代南方的一個國家,這裏指邊遠地區。
- 茂苑:繁茂的園林。
- 棠千樹:指棠梨樹很多。
- 漁陽:地名,今河北省境內。
- 麥兩岐:麥子長出兩根穗,象徵豐收。
- 胙茅:古代祭祀時用來墊祭品的茅草,這裏指祭祀。
- 調鼎:古代官職,負責調和五味,比喻輔佐君主治理國家。
- 贊無爲:讚揚無爲而治的政治理念。
翻譯
我騎馬來到順天,捲起紅色的旗幟,正是匈奴的呼韓部落歸順的時候。 邊塞的烽火不再驚擾夜間的刁斗聲,鐃歌的樂聲卻傳到了遙遠的越裳國。 聽說茂苑裏有千棵棠梨樹,行走間又見到漁陽的麥田長出了雙穗。 即使有祭祀大國的榮耀,也不如在朝中輔佐君主,實行無爲而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邊疆和平、國家繁榮的景象,通過「呼韓款塞」和「烽火不驚」等意象,表達了邊疆安寧的喜悅。詩中「茂苑棠千樹」和「漁陽麥兩岐」進一步以自然景象象徵國家的富饒和繁榮。結尾的「調鼎贊無爲」則體現了詩人對於政治理想的追求,即通過無爲而治達到國家的和諧與穩定。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於和平與繁榮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