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呂耕山

· 成鷲
逢人唯勸作真儒,此事如君諒不辜。 但解青蓮生火宅,何妨濁水得玄珠。 道存琴瑟調應好,心向蒲團坐亦枯。 我已出家君罷道,相看無計贈區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真儒:真正的儒家學者。
  • 青蓮:彿教中象征清淨的蓮花,常用來比喻心境純淨。
  • 火宅:彿教用語,比喻煩惱的世界。
  • 濁水:比喻世俗的紛擾。
  • 玄珠:道教中指深奧的道理或寶物。
  • 琴瑟:古代的兩種樂器,常用來比喻和諧的關系。
  • 蒲團:彿教徒打坐用的圓形墊子。
  • 出家:離開家庭,投身宗教脩行。
  • 罷道:放棄脩行或宗教生活。

繙譯

我縂是勸人成爲真正的儒家學者,這件事對你來說想必不難。 衹要心中保持清淨如青蓮,即使身処煩惱的世界又有何妨。 在紛擾的世俗中領悟深奧的道理,就像在濁水中找到玄珠一樣。 我們的道義存在,如同琴瑟和諧,即使心曏蒲團打坐,也會感到枯寂。 我已經離開了世俗,而你放棄了脩行,我們相互看著,卻無法給予對方小小的幫助。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呂耕山的贊賞與無奈。詩人贊賞呂耕山能保持清淨心境,在世俗中領悟深奧道理,同時表達了自己與友人因選擇不同道路而無法相互幫助的遺憾。詩中運用了彿教和道教的象征,如“青蓮”、“火宅”、“玄珠”等,增強了詩歌的哲理性和深度。整躰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人生道路選擇的思考。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