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所知

· 張蠙
十五年看帝裏春,一枝頭白未酬身。 自聞離亂開公道,漸數孤平少屈人。 劣馬再尋商嶺路,扁舟重寄越溪濱。 省郎門似龍門峻,應借風雷變涸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帝裡:指京城。
  • 離亂:指戰亂。
  • 孤平:指孤獨無助的境遇。
  • 劣馬:指不好的馬。
  • 商嶺:地名,指商山,位於今陝西省商洛市。
  • 扁舟:小船。
  • 越谿:地名,指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的河流。
  • 省郎:指在朝廷中任職的官員。
  • 龍門:比喻高官顯貴。
  • 涸鱗:比喻処境艱難的人。

繙譯

十五年來在京城看盡了春天的繁華,卻仍有一枝白發未曾得到應有的地位。 自從聽說戰亂之後,社會才逐漸公正,孤獨無助的人也少了被屈辱的情況。 騎著劣馬再次踏上商嶺的道路,乘著小船重新寄居在越谿的岸邊。 朝廷的門檻如同龍門一般高峻,希望能借助風雷之力,改變那些処境艱難之人的命運。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社會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感慨。詩中,“帝裡春”與“一枝頭白”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個人未酧壯志的無奈。後文通過對“離亂”後社會公正的期待,以及對“劣馬”、“扁舟”的描寫,展現了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結尾的“省郎門似龍門峻”和“變涸鱗”則寄托了詩人對改變命運的渴望和對社會公正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

張蠙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清河(今屬河北)人。成通中,屢舉進士不第,與許棠、張喬等合稱“鹹通十哲”。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櫟陽尉、犀浦令。王建稱帝,拜膳部員外郎,爲金堂令。後主王衍遊大慈寺,見蠙壁間題詩,甚愛賞之,欲召掌制誥,爲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張蠙詩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