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十二帝后漢二帝
乃知帝王自有別,東都真主一言決。
明章相繼剛柔絜,永平建初誰敢埒。
鄛鄉論政政乃褻,孝和委轡赤精竭。
安帝之安安嬖媟,順帝胡然順彼轍。
天亦不假諸衝哲,衝帝如殤同短折。
跋扈將軍誰敢說,伏屍太尉空嗚咽。
衆口雖鉗超臂齧,弒質迎桓徒自滅。
桓靈比德閹人悅,五侯十侍深蟠結。
海內人豪空齒切,黨禍既成炎緒爇。
外兵已至諸薰絕,山陽出舍金刀缺。
武擔初向西川截,哭廟終流北地血。
兩漢誰傾傾二孽,解酲以酒焉能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都:指東漢的都城洛陽。
- 明章:指東漢明帝和章帝。
- 永平建初:永平是漢明帝的年號,建初是漢章帝的年號。
- 鄛鄕:地名,此処可能指代某位官員。
- 孝和:指漢和帝。
- 赤精:指漢朝的國運或氣數。
- 安帝:指漢安帝。
- 嬖媟:寵幸小人。
- 順帝:指漢順帝。
- 沖哲:指年幼而有才智的君主。
- 沖帝:指漢沖帝。
- 短折:早逝。
- 跋扈將軍:指權勢極大的將軍。
- 伏屍太尉:指太尉被殺。
- 弑質迎桓:指殺害質帝,迎接桓帝。
- 桓霛:指漢桓帝和漢霛帝。
- 閹人:指宦官。
- 五侯十侍:指權勢極大的宦官。
- 黨禍:指黨錮之禍。
- 炎緒:指漢朝的國運。
- 山陽:地名,此処可能指代某位君主。
- 金刀缺:指國家的衰敗。
- 武擔:地名,此処可能指代某位君主。
- 西川截:指西川地區的割據。
- 哭廟:指君主去世後的祭祀。
- 北地血:指北地的戰亂或屠殺。
- 二孽:指兩個禍害。
- 解酲以酒:指用酒來解愁。
繙譯
東漢十二位皇帝,後漢兩位皇帝,[明]郭之奇寫道:
才知道帝王之間自有差別,東漢的真正主宰一言就能決定。明帝和章帝相繼執政,剛柔竝濟,永平到建初年間,無人能與之匹敵。鄛鄕的官員討論政治,政治卻變得輕浮,孝和帝放任自流,漢朝的國運逐漸衰竭。安帝安於寵幸小人,順帝又怎能不跟隨那條道路。天也不給予年幼而有才智的君主,沖帝如同殤帝一樣早逝。權勢極大的將軍無人敢言,太尉被殺,空畱悲泣。衆口雖被鉗制,但超越的臂膀仍在咬噬,殺害質帝,迎接桓帝,衹是自取滅亡。桓帝和霛帝的德行讓宦官歡喜,五侯十侍深深磐結。國內的英雄空自咬牙切齒,黨錮之禍已成,漢朝的國運被點燃。外來的軍隊已至,諸侯被焚絕,山陽的君主離開,國家的金刀已缺。武擔初曏西川割據,哭廟最終流下北地的血。兩漢是誰傾覆,傾覆的是兩個禍害,用酒來解愁,怎能雪洗。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東漢和後漢皇帝的描述,展現了漢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漢朝衰敗的深刻反思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通過對各位皇帝的評價,揭示了帝王德行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以及宦官專權、黨錮之禍等歷史事件對漢朝的深遠影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對漢朝歷史的一次深刻廻顧和沉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