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守鍾美宣同姓將赴任過白沙言別出示莊定山所贈詩次韻

夜半海風來最高,江亭卷我三重茆。 一林月色曉還在,四壁波光寒欲交。 皁蓋忽聞催驛騎,綠楊長系釣魚舠。 也知窮達關天命,誰把行藏管鬢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臨安: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
  • :指地方官。
  • 鍾美宣:人名,與作者同姓。
  • 同姓:指與作者姓氏相同。
  • 將赴任:即將前往任職。
  • 白沙:地名,可能是指作者的居住地。
  • 言別:告別。
  • 莊定山:人名,可能是鍾美宣的朋友或同僚。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腳作詩。
  • 皂蓋:古代官員出行時所用的黑色車蓋。
  • 驛騎:驛站的馬匹,用於傳遞公文或官員出行。
  • 釣魚舠:釣魚用的小船。
  • 窮達:指人生的睏頓與顯達。
  • 行藏:指人的行爲和藏匿,這裡指人的命運和歸宿。
  • 鬢毛:指鬢角的頭發,常用來象征年齡或經歷。

繙譯

夜半時分,海風呼歗而至,江邊的亭子被吹得茅草繙飛。 一樹的月光在黎明時分依舊閃耀,四周的水波反射著寒光,即將交織成一片。 忽然聽說官員的黑色車蓋催促著驛站的馬匹,而綠楊樹下,釣魚的小船依舊靜靜地系著。 我也知道人生的睏頓與顯達是天命所定,但誰又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和歸宿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夜半江邊的景象,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來隱喻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不可控。詩中“夜半海風來最高,江亭卷我三重茆”描繪了自然界的狂風和江亭的脆弱,象征著人生的動蕩和不確定性。後句通過月光和水波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這種無常感。詩的結尾提出了對命運的無奈和對人生歸宿的思索,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