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諸當事公集廟中詢避地始末詩以代供

明室孤臣抱苦忠,十年逋播此微躬。 苞桑無地堪休否,歌麥何人許共同。 稽古漫留洪範在,生今那得哻冠終。 便教扶去我安適,誰念西山薇盡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日:指重陽節。
  • 諸當事公:指當時的官員們。
  • 廟中:指在廟宇中。
  • 避地:指逃避戰亂的地方。
  • 始末:指事情的經過和結果。
  • 逋播:指流亡播遷。
  • 微躬:謙辭,指自己。
  • 苞桑:比喻根基穩固。
  • 休否:指安危。
  • 歌麥:指農耕生活。
  • 共同:指共同生活。
  • 稽古:指考察古代的事物。
  • 洪範:指《尚書》中的《洪範》篇,內容涉及治國理政的原則。
  • 哻冠:指古代的官帽,這裏指官職。
  • 扶去:指被扶持離開。
  • 安適:指安逸舒適。
  • 西山薇盡空:比喻隱居生活的艱辛。

翻譯

在重陽節那天,當時的官員們在廟宇中聚集,詢問我逃避戰亂的經過和結果。我作爲明朝的孤獨臣子,懷抱着對國家的忠誠,十年來一直在流亡播遷,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身世。沒有穩固的根基,我該如何安危自處,又有誰願意與我共同過農耕生活呢?我考察古代的事物,只留下了《尚書》中的《洪範》篇,但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又怎能保住我的官職直到終老呢?即使有人扶持我離開,我又將何去何從?又有誰會想到,我隱居的生活已經艱辛到了極點,就像西山的薇草已經空無一物。

賞析

這首詩是明朝遺民郭之奇在重陽節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明朝的忠誠和對流亡生活的感慨。詩中,「明室孤臣抱苦忠」一句,直接表明了他的身份和心志。他以「苞桑無地堪休否」來比喻自己無處安身的困境,以「西山薇盡空」來象徵自己隱居生活的艱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對時局的無奈。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