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欲將斗柄作垂鉤,高掛銀蟾照九州。 皇帝萬年臨宇宙,羣黎無處不歌謳。 兩間和氣氤氳合,五色卿雲爛漫浮。 一曲昇平人盡樂,老夫林下更何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
  • 斗柄:北斗七星的柄部,這裏比喻爲垂掛的鉤子。
  • 銀蟾:指月亮,因其光亮如銀,形狀似蟾蜍。
  • 九州:古代中國分爲九個州,這裏泛指全中國。
  • 羣黎:指百姓。
  • 歌謳:歌唱。
  • 兩間:指天地之間。
  • 氤氳:形容煙或雲氣濃郁。
  • 卿雲:即慶雲,古代認爲是吉祥的雲氣。
  • 爛漫:色彩鮮豔美麗。
  • 昇平:指社會安定,太平盛世。
  • 林下:指隱居的地方。

翻譯

想要將北斗七星的柄部當作垂掛的鉤子,高高掛起明亮的月亮照亮整個中國。皇帝萬壽無疆,統治着宇宙,百姓們在每個角落都歡唱着歌。天地間充滿了和諧的氣息,五彩斑斕的吉祥雲氣四處飄浮。一曲昇平的樂章讓人們都感到快樂,我這個隱居在林下的人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宵節夜晚的盛景,通過北斗、月亮等自然元素,以及皇帝的統治和百姓的歡樂,展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詩中「斗柄作垂鉤」和「銀蟾照九州」形象生動,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繁榮昌盛的讚美。後兩句則通過「和氣氤氳合」和「卿雲爛漫浮」進一步以天地間的和諧與吉祥雲氣來象徵國家的安定與繁榮。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隱居生活作爲對比,表達了對這種太平盛世的滿足和無求的心態。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