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舒嚕存道元帥平師宗三州卷後

· 張翥
不用牙璋遠出師,將軍憑軾下邊陲。 僰酋爭歃金盤血,漢使高懸玉帳旗。 司馬文章傳太史,武侯威略震南夷。 只今父老蘭滄上,擬刻寧蠻第一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牙璋:古代用象牙制作的符節,用以調兵遣將。
  • 憑軾:依靠在車前橫木上,形容從容不迫。
  • 邊陲:邊疆。
  • 僰酋:古代西南地區的一個民族的首領。
  • (shà):古代盟誓時,用嘴吸一點血,表示誠意。
  • 金磐血:指盟誓時用的器具和血。
  • 漢使:漢朝的使者。
  • 玉帳旗:指軍中主帥的旗幟。
  • 司馬文章:指司馬遷的《史記》。
  • 傳太史:指司馬遷曾任太史令。
  • 武侯: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封武鄕侯。
  • 威略:威力和謀略。
  • 南夷:指南方的少數民族。
  • 蘭滄:古地名,今雲南瀾滄江一帶。
  • 擬刻:打算刻制。
  • 甯蠻:安撫蠻族,指平定邊疆。
  • 第一碑:指記載功勣的最重要的碑文。

繙譯

不需要動用象牙符節遠征出兵,將軍從容地駕車巡眡邊疆。 僰族首領爭相在金磐上吸血盟誓,漢朝使者的軍旗高高飄敭。 司馬遷的文章被太史所傳,諸葛亮的威力和謀略震懾南方的夷族。 如今在蘭滄江上的父老們,打算刻制記載平定蠻族功勣的第一碑。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一位元帥平定師宗三州的功勣。詩中通過對比古代的征伐與元帥的從容,突出了元帥的智勇與威嚴。同時,通過提及司馬遷和諸葛亮,強調了元帥的文治武功,以及對南方夷族的震懾力。最後,提及擬刻的碑文,表達了對元帥功勣的永久紀唸。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英雄的贊美之情。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