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九日

· 張翥
病餘瘦骨不勝秋,早起驚寒已索裘。 安得酒酬佳節醉,從教花爲老人羞。 螟蛉有子寧嫌祝,蛺蝶無知底用愁。 卻笑江湖舊詩客,淒涼猶憶少年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家居九日:指在家中度過的重陽節。
  • 病餘:病後。
  • 不勝秋:難以承受秋天的寒意。
  • 索裘:尋找或穿上皮衣。
  • 安得:如何能夠。
  • 從教:任由。
  • 螟蛉有子:螟蛉是一種害蟲,這裏比喻不良的事物。
  • 寧嫌祝:寧願嫌棄祝福。
  • 蛺蝶無知:蛺蝶,一種蝴蝶,這裏指無知的生物。
  • 底用愁:何須憂愁。
  • 卻笑:反而笑。
  • 淒涼:形容心情或景象的孤寂悲涼。
  • 猶憶:仍然記得。
  • 少年遊:年輕時的遊玩。

翻譯

病後,我這瘦弱的身軀難以承受秋天的寒意,早起時感到寒冷,已經需要穿上皮衣。如何能夠在重陽節這天喝到酒,讓自己醉倒,任由花朵爲老人的我感到羞愧。寧願嫌棄那些不良事物的祝福,無知的蝴蝶又何須憂愁。反而笑那些江湖上的舊日詩客,他們淒涼地回憶着年輕時的遊玩。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病後在重陽節的孤寂感受。詩中,「病餘瘦骨不勝秋」一句,既表達了詩人身體的虛弱,也反映了秋天的淒涼。詩人在重陽節這個本應歡聚的日子裏,卻感到孤獨和無奈,只能通過回憶少年時的遊玩來尋求心靈的慰藉。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感慨。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