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家圖,爲尤仲斌賦

· 張昱
葛洪挈家赴勾漏,何異龐公歸鹿門? 擔頭何有琴書累,牛背未覺妻兒村。 千古清名不易得,一斛丹砂何足論? 大勝齊侯馬千駟,令德曾無遺子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挈家:帶領全家。
  • :圖謀,計劃。
  • 尤仲斌:人名,具體不詳。
  • 葛洪:東晉時期的道教學者、煉丹家,曾任勾漏(今廣西北流市)令。
  • 勾漏:地名,今廣西北流市。
  • 龐公:指龐德公,東漢末年隱士,曾隱居鹿門山。
  • 鹿門:山名,位於今湖北襄陽。
  • 擔頭:擔子的兩端。
  • 琴書:指文化修養和學問。
  • 牛背:牛的背上,此處指簡樸的生活。
  • 妻兒村:指家庭和鄉村生活。
  • 千古清名:長久的清白名聲。
  • 一斛丹砂:一斛(古代容量單位)的丹砂,指煉丹的成果。
  • 齊侯馬千駟:指齊國的君主擁有千匹馬,比喻富貴。
  • 令德:美好的德行。
  • 遺子孫:留給子孫。

翻譯

葛洪帶領全家前往勾漏,與龐德公歸隱鹿門山有何不同? 擔子上沒有琴書的重負,牛背上未曾覺得妻兒是累贅。 千古流傳的清白名聲難以得到,一斛丹砂的價值又何足掛齒? 遠勝過齊國君主的千匹馬,美好的德行纔是真正留給子孫的財富。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葛洪與龐德公的歸隱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清高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物質財富的輕視。詩中「千古清名不易得」一句,強調了清白名聲的珍貴,而「一斛丹砂何足論」則顯示了對世俗財富的不屑。最後兩句以「齊侯馬千駟」與「令德遺子孫」作對比,進一步突出了德行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文人對隱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