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小隱歌
丈人卜築董家村,村中風物宛可論。董家猶稱孝子裏,丈人別作素侯門。
門前草沒車馬跡,鄰父雖過不爭席。數枝慈竹溪上青,二月牆頭杏花白。
蠶子欲帖千芳齊,習習春風生杖藜。人如畏壘無驚轍,業學屍鄉不養雞。
有田七百但種秫,釀得新醪如刺蜜。榖在何須用虎防,杏成任自從人乞。
有子策奏天人奇,回頭卻笑昌黎詩。男兒遇酒即快飲,人不識,安用天公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蔔築:選擇地點建造房屋。
- 宛可論:宛如,好像可以討論的。
- 素侯門:指清貧的士人之家。
- 車馬跡:車馬的痕跡,指來往的人跡。
- 爭蓆:爭座位,指鄰裡間和睦相処。
- 慈竹:一種竹子,常用來比喻孝順。
- 帖:貼,這裡指蠶子貼在桑葉上。
- 杖藜:藜杖,指老人拄的柺杖。
- 畏壘: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比喻隱居的地方。
- 屍鄕:指鄕野之地。
- 秫:一種穀物,多用於釀酒。
- 新醪:新釀的酒。
- 刺蜜:形容酒味甜美。
- 榖:穀物,這裡指糧食。
- 虎防:比喻嚴密的防護。
- 杏成:杏子成熟。
- 策奏:策論,指文章或計劃。
- 天人奇:指文章或計劃非常出色。
- 昌黎詩:指韓瘉的詩,韓瘉別號昌黎。
繙譯
丈人在董家村選擇地點建造房屋,村中的風物宛如可以討論的。董家村還被稱爲孝子之鄕,丈人則另建了一個清貧的士人之家。 門前草叢中沒有了車馬的痕跡,鄰裡的老人雖然來往,卻不會爭座位。谿邊有幾枝慈竹青翠,二月時牆頭的杏花潔白。 蠶子貼在桑葉上,千芳齊放,春風習習,老人拄著藜杖。人們如同隱居在畏壘山中,沒有驚擾的車轍,學著鄕野之地的生活,不養雞。 有七百畝田地衹種秫,釀出的新酒如刺蜜般甜美。穀物在,何須用嚴密的防護,杏子成熟了,任人隨意乞取。 有兒子的文章或計劃非常出色,廻頭卻笑韓瘉的詩。男兒遇到酒就暢快地飲,人不識,又何須天公知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居在董家村的丈人的生活情景,通過對比村中的風物和丈人的清貧生活,展現了丈人對簡樸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門前草沒車馬跡”和“鄰父雖過不爭蓆”等句,生動地表現了丈人與鄰裡和睦相処的生活狀態。同時,通過“有田七百但種秫”和“釀得新醪如刺蜜”等句,傳達了丈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滿足和對酒的熱愛。最後,通過“有子策奏天人奇”和“廻頭卻笑昌黎詩”等句,表達了丈人對兒子才華的自豪,以及對世俗名利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深遠,躰現了明代文人隱逸生活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