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篇濟南李攀龍
伊人璠璵彥,履盛無嬰躬。
豈鮮盈門軌,匪其徑寸衷。
爲壽不在年,千秋以爲終。
斯道苟不蕪,排衛當誰功。
沉淪知夜光,鴻鵠高天風。
枉矢射彭城,逸勁飲石樑。
誰謂漢哉廣,裹餱航扶桑。
竦身太華顛,羣途杳茫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伊人:那個人,指李攀龍。
- 璠璵(fán yú):美玉,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 彥:才德出衆的人。
- 嬰躬:困擾自身。
- 盈門軌:門庭若市,形容來訪者衆多。
- 徑寸衷: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 爲壽:祝壽,這裏指追求長壽。
- 千秋:千年,比喻長久。
- 斯道:這條道路,指追求道德和學問的道路。
- 苟不蕪:如果不荒廢。
- 排衛:排除障礙。
- 沉淪:埋沒。
- 夜光:夜明珠,比喻才華。
- 鴻鵠:大雁和天鵝,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 枉矢:彎曲的箭,比喻不正直的行爲。
- 彭城:地名,今江蘇徐州。
- 逸勁:超凡的力量。
- 石樑:石橋。
- 漢哉廣:漢朝的廣大。
- 裹餱(hóu):攜帶乾糧。
- 航扶桑:航行到扶桑,扶桑是古代對日本的稱呼。
- 竦身:挺身。
- 太華顛:華山的頂峯。
- 羣途:各種道路。
- 杳茫茫:遙遠而模糊。
翻譯
那個人是品德高尚的才俊,身處高位卻不爲權勢所困擾。雖然家門常有來訪者,但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卻未曾動搖。他追求的不是長壽,而是希望自己的名聲能夠流傳千年。如果這條追求道德和學問的道路不被荒廢,那麼排除障礙的功績又將歸於誰呢?他的才華雖然被埋沒,但他的志向卻像鴻鵠一樣高飛於天際。那些不正直的行爲如同彎曲的箭矢射向彭城,而他超凡的力量卻能在石橋上留下深深的痕跡。誰說漢朝的疆域不夠廣大,他帶着乾糧航行到遙遠的扶桑。他挺身站在華山的頂峯,眺望着前方遙遠而模糊的各種道路。
賞析
這首詩讚美了李攀龍的高尚品德和遠大志向。詩中通過比喻和象徵手法,描繪了李攀龍不爲權勢所動、追求道德學問的形象。同時,也表達了對李攀龍才華被埋沒的遺憾,以及對他堅持正直、勇往直前的敬佩。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道德學問的崇高追求。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太師華亭相公枉駕海上因遊小祗園奉贈一章 》 —— [ 明 ] 王世貞
- 《 橫江詞四首 》 —— [ 明 ] 王世貞
- 《 偶成 》 —— [ 明 ] 王世貞
- 《 辛日之郊外小飲河亭即事 》 —— [ 明 ] 王世貞
- 《 梅花下得劉伯真廷尉書卻寄 》 —— [ 明 ] 王世貞
- 《 送仲氏敬美視關中學政時皈心道門茲行染指而已 》 —— [ 明 ] 王世貞
- 《 西隱 》 —— [ 明 ] 王世貞
- 《 侍御荊使君邀登北固作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