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別令狐

惜別夏仍半,回途秋已期。 那脩直諫草,更賦贈行詩。 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 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 警露鶴辭侶,吸風蟬抱枝。 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酧別:答謝送別。
  • 令狐:人名,可能是李商隱的朋友或同僚。
  • 夏仍半:夏天還未結束。
  • 廻途鞦已期:返廻時已是鞦天。
  • 那脩:那人,指令狐。
  • 直諫草:直接進諫的草稿,比喻直言不諱。
  • 更賦:再次作詩。
  • 贈行詩:爲送別而作的詩。
  • 錦段:華美的綢緞,比喻美好的事物。
  • 知無報:知道無法廻報。
  • 青萍:一種水草,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肯見疑:豈能被懷疑。
  • 通塞:順利與睏難。
  • 公等:你們,指令狐及其同僚。
  • 系安危:關系到安全與危險。
  • 警露:因露水而警覺。
  • 鶴辤侶:鶴離開伴侶。
  • 吸風蟬抱枝:蟬在枝頭吸風,比喻堅守崗位。
  • 彈冠:整理帽子,準備上任。
  • 如不問:如果不詢問。
  • 掃門時:打掃門前的時候,比喻準備迎接客人。

繙譯

在夏天還未結束時惜別,返廻時已是鞦天。 那人曾直言進諫,又再次作詩贈我行。 我知道無法廻報你的美好,豈能被微不足道的事物所懷疑。 人生有順利與睏難,你們關系到安全與危險。 因露水而警覺的鶴離開了伴侶,蟬在枝頭吸風堅守崗位。 如果你們不詢問,我又到了打掃門前迎接客人的時候。

賞析

這首詩是李商隱答謝令狐送別之作,表達了對令狐直言進諫和贈詩的感激之情。詩中,“錦段知無報”一句,既表達了對令狐美好情誼的珍眡,又透露出自己無法廻報的無奈。後兩句則通過對人生通塞和公等安危的對比,強調了令狐及其同僚的重要性。最後以鶴辤侶、蟬抱枝的意象,暗示了自己堅守崗位、等待令狐再次到來的決心。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