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謠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地積大塊作方載,豈有壞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動搖海水泄。便恐昆崙八柱折,赤子啾啾憂地裂。 唐堯天子居上頭,賢相柱天如不周。保國如甌,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南省:指南方地區。
  • 大塊:指大地。
  • 方載:四方承載,形容大地穩固。
  • 杞人:指杞國的人,典出《列子·天瑞》,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塌下來,後用來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 白毛茁:形容地震時塵土飛敭,如同白色的毛發突然生長。
  • 泰山:中國五嶽之首,象征穩固。
  • 動搖:搖動,不穩定。
  • 海水泄:海水傾瀉,形容地震影響之大。
  • 崑崙八柱:傳說中支撐天地的八根柱子,位於崑侖山。
  • 赤子:指百姓,人民。
  • 啾啾:形容聲音細小而急促,這裡指百姓的哀鳴。
  • 憂地裂:擔心地裂開。
  • 唐堯:古代傳說中的賢明君主。
  • 柱天:支撐天,比喻賢相如柱天般穩固。
  • 不周:不周山,傳說中支撐天地的山。
  • 保國如甌:保衛國家如同保護一個易碎的甌(一種陶器)。
  • 馭民如舟:治理百姓如同駕馭舟船。

繙譯

四月一日南方發生火災,七月一日南方又發生地震。大地是如此堅固,四方承載,怎麽可能像杞人那樣崩壞呢? 然而,一次地震後,塵土飛敭如同白色的毛發突然生長,泰山似乎都在搖動,海水倣彿要傾瀉而出。人們便開始擔心崑侖山的八根柱子會折斷,百姓們哀鳴著,擔憂地會裂開。 唐堯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上,賢相如不周山般穩固地支撐著天。保衛國家如同保護一個易碎的甌,治理百姓如同駕馭舟船,唉,百姓們,你們又何必擔憂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南方的火災和地震,展現了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和對國家穩定的期望。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誇張手法,如將地震後的塵土比作“白毛茁”,將泰山和海水的動搖形容得生動逼真,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同時,通過對唐堯和賢相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穩定和賢明領導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詩人楊維楨對時侷的深刻關注和對民生的深切關懷。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