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方先生墓

夷齊叩馬諌,原不爲武王。 心憂篡弒者,藉口於伐商。 武烈當時變,二子念天常。 各自具深心,並行豈相妨。 頑民遷洛邑,義士死首陽。 死名與死節,武俱不忍傷。 一時兩知已,千載有臣綱。 憶昔方正學,將無同肝腸。 氣不激不烈,節不烈不揚。 悲風寒木末,至今有餘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夷齊(yí qí):指夷狄和齊國,古代部落名稱。 篡弒(cuàn shì):篡奪和弒殺。 伐商(fá shāng):指商朝,商朝被周文王所滅。 首陽(shǒu yáng):地名,指首陽山。 臣綱(chén gāng):忠臣的準繩。

翻譯

吊方先生墓

夷狄和齊國前來勸諫,本意並非爲了武王。 心中擔憂篡奪者,藉口是要討伐商朝。 當時武王的行爲變化,兩位子弟念念天命。 各自懷有深切忠心,彼此行事豈會相互妨礙。 頑固的百姓被遷往洛邑,忠臣們則死在首陽山。 他們以死亡換來了名譽和忠節,武王也無法忍心傷害他們。 一時之間,有兩位知己,千年之後仍有忠臣之風。 回憶起當年方正的學問,再也找不到同樣忠誠的朋友。 他們的氣節不激烈就不高尚,忠節不高尚就不顯揚。 悲傷之風吹拂着寒木的末梢,至今仍然留有餘悸。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古代忠臣弔祭方正的情景,表現了忠臣忠義不渝的品質。詩中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寫,展現了忠臣的忠誠和氣節,以及對正直和忠誠的讚美。同時,詩中也反映了對歷史的回顧和對忠臣的懷念之情,展現了作者對忠臣精神的推崇和讚美。

範景文

範景文

明河間府吳橋人,字夢章,號思仁。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授東昌府推官。天啓五年,歷吏部文選郎中。不依魏忠賢,亦不附東林黨,謝病歸。崇禎時官至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明亡自殺。諡文貞。有《大臣譜》。 ► 3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