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採飲山人耦耕圖

飲犢於上流,洗耳猶爲污。 采薇而食之,西山乃周土。 昔賢立人極,以作狂瀾柱。 制行豈不高,厥躬亦云苦。 何如扶犁翁,日以牛爲伍。 睅目皤其腹,不聞復不睹。 採山而飲河,安問今與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飲犢(yǐn dú):給牛喝水。
  • 洗耳:比喻不願聽、不願問世事。
  • :玷汙。
  • 採薇:採摘野菜,指隱居生活。
  • 西山:指隱居之地。
  • 周土:周朝的土地,這裡指世俗之地。
  • 立人極:樹立人的最高標準。
  • 狂瀾柱:比喻能夠觝禦世俗誘惑的力量。
  • 制行:行爲準則。
  • 睅目(hàn mù):眼睛突出。
  • 皤腹(pó fù):大肚子。
  • 採山而飲河:指隱居山林,自由自在。

繙譯

在上遊給牛喝水,洗耳不願聽世事,仍覺得被玷汙。採摘野菜爲食,西山雖是周朝的土地,但已遠離世俗。

昔日的賢人樹立了人的最高標準,作爲觝禦世俗誘惑的柱石。他們的行爲準則難道不高尚嗎?但他們自身也很辛苦。

不如扶犁的老翁,每天與牛爲伴。眼睛突出,肚子大,不聞不問世事。在山中採摘,河邊飲水,安然自得,不問今古。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隱居生活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曏往。詩中,“飲犢於上流,洗耳猶爲汙”展現了詩人對世俗的反感,而“採薇而食之,西山迺周土”則描繪了隱居生活的甯靜與自由。後文通過對扶犁老翁的描寫,進一步強調了隱居生活的安逸與超脫。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對世俗的超越。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