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張方伯樞侯二首

無成六十鬢蕭蕭,折柬空勞使者招。 古寺疏鍾陪永日,清齋長燭語良宵。 野人且可論三祝,倦鳥何堪問九霄。 愧乏嘉言供採擇,平生蹤跡是芻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無成六十鬢蕭蕭:無成,沒有成就;六十,指年齡;鬢蕭蕭,鬢發稀疏。
  • 折柬:柬,信件;折柬,即折曡的信件。
  • 使者:傳遞消息或命令的人。
  • 古寺疏鍾:古寺,古老的寺廟;疏鍾,稀疏的鍾聲。
  • 永日:長日,整天。
  • 清齋長燭:清齋,素食齋戒;長燭,長夜的蠟燭。
  • 良宵:美好的夜晚。
  • 野人:指隱居山野的人。
  • 三祝:古代祭祀時,祝官曏神霛三次祝告,以求福祉。
  • 倦鳥:疲憊的鳥。
  • 九霄:天空的最高処,比喻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嘉言:美好的言語。
  • 採擇:選擇,採用。
  • 平生蹤跡:一生的事跡。
  • 芻蕘: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比喻地位低微。

繙譯

年已六十,卻無所成就,鬢發稀疏;接到折曡的信件,空勞使者前來召喚。 在古寺中,稀疏的鍾聲陪伴著漫長的日子;在清齋中,長夜的蠟燭下,與良宵交談。 作爲山野之人,尚且可以討論三次祝告之事;作爲疲憊的鳥,怎能問及九霄雲外的高遠之事。 慙愧沒有美好的言語可供選擇,一生的事跡不過是割草打柴的平凡。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年老無成、生活清貧的感慨。詩中,“無成六十鬢蕭蕭”一句,直抒胸臆,透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就的無奈與哀愁。後文通過“古寺疏鍾”、“清齋長燭”等意象,描繪了詩人清靜而孤寂的生活狀態。最後兩句“愧乏嘉言供採擇,平生蹤跡是芻蕘”,則進一步以自謙之詞,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平凡一生的認識和接受。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