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英花月東牆記 · 第一折
〔仙呂·點絳脣〕萬物乘春,落花成陣。鶯聲嫩,垂柳黃勻,越引起心間悶。
〔混江龍〕三春時分,南園草木一時新;清和天氣,淑景良辰。紫陌遊人嫌日短,青閨素女[1]怕黃昏。尋芳俊士,拾翠[2]佳人;千紅萬紫,花柳分春。對韶光半響不開言,一天愁都結做心間恨,憔悴了玉肌金粉[3],瘦損了窈窕精神。
〔油葫蘆〕杏朵桃枝似絳脣,柳絮紛,春光偏閃斷腸人。微風細雨催花信,閒愁萬種心間印。羅幃繡被寒孤,欲斷魂,掩重門盡日無人問,情不遂越傷神。
〔天下樂〕我只見楊柳橫牆易得春,歡欣,可意人,一見了心下如何忍。送秋波眼角情,近東牆住左鄰,覷了可憎才有就因。
〔那吒令〕一見了那人,不由我斷魂;思量起這人,有韓文柳文;他是個俏人,讀齊論魯論。想的咱不下懷,幾時得成秦晉,甚何年一處溫存?
〔鵲踏枝〕好教我悶昏昏,淚紛紛,都只爲美貌潘安,仁者能仁[4]。一會家心中自忖,誰與俺通個殷勤。
〔寄生草〕怕的是黃昏後,入羅幃愁越狠。孤眠獨枕教人悶,愁潘病沈[5]教人恨,行遲力頓教人困。似這等含情掩臥象牙牀,幾時得陽臺上遇着多才俊。
〔幺〕漢相如坐寒窗下,卓氏女配做婚。都只爲我情你意相投順,姻緣自把佳期問,郎才女貌皆相趁。你道是阻東牆難會碧紗廚,似俺這幹荷葉那討靈犀潤。
拼音
注釋
[1].素女:善歌的神女。《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揚雄《太玄賦》:“聽素女之清聲兮,觀宓妃之妙曲。”
[2].拾翠:拾掇水禽羽毛。柳永〔瑞鷓鴣〕:“至今無限盈盈者,盡來拾翠芳洲。”這裏引申作春天婦女的嬉遊。
[3].金粉:金指花鈿;粉指鋁粉。
[4].仁者能仁:當時成語,誇耀行止之意。
[5].愁潘病沈:潘指潘岳,曾作《秋興賦》,自抒愁苦;沈即沈約,《與徐勉書》,謂其“老病百日數旬”。
賞析
白樸的雜劇現存僅《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三種。有論者提出《東牆記》非白樸所作,但元代鍾嗣成《錄鬼簿》白樸名下有此劇著錄。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著錄亦作白樸作。看來,疑《東牆記》非白樸之作理由尚不充分。問題是今存《孤本元明雜劇》收錄的傳本,是否即白樸的原作抑或經過改動,這尚待作進一步的考證。至於傳說白樸作此劇是爲了與王實甫《西廂記》爭勝,則更無從稽考了。
《東牆記》寫的是馬文輔與董秀英的愛情故事。馬文輔之父,與松江府尹董鎣相交甚厚,秀英文輔年幼時曾訂有婚約。馬父卒後,家道中落,這樁婚事也就擱淺了。年長後文輔以遊學爲名,到松江探問親事,這時府尹也已去世,遂假館山壽家之花木堂,恰與董府後花園隔一東牆,一次攀牆看花,適值秀英同侍女梅香在後花園賞春散悶,兩人一見鍾情。後經山壽的討花與梅香的遞簡,秀英乃得知文輔原是她的未婚夫。她不計門第,無視封建禮教,主動約文輔於海棠亭幽會。結果被母親撞見,怒斥她私約而辱沒門楣。梅香陳明此人即馬文輔,自幼與秀英有婚約。董母無奈,只得許其成婚,但立逼文輔進京應試。一年後,文輔得中狀元回來,夫妻相逢團圓。情節雖不甚曲折,但反封建的主題是鮮明的。董秀英追求理想愛情的形象,在當時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全劇凡五折,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雲:“唯北曲一套,例由一人唱,而此本則不然。元雜劇一本俱四折,此本五折,皆爲元曲之變例。”
〔點絳脣〕、〔混江龍〕和〔油葫蘆〕三支曲詞,描寫董秀英面對花園中春光明媚的景象而勾引起內心的愁悶。一開始,作者以即物起興的手法,寫春來萬物復甦,百花爛漫。“落花成陣”,化用賀鑄〔木蘭花〕“紛紛花雨紅成陣”。初生的乳鶯鳴叫着,下一“嫩”字,顯示聲音的圓潤宛轉,是所聞。下垂的柳枝,呈現黃勻的色彩,是所見。真是鳥語花香,但這惹人喜愛的春色,卻“越引起心間悶”,是所感。一個“越”字表達了春意繚亂而觸動了春情的難遣愁悶。
“南園”泛指園林,藉此點明身在花園之中。草木是一片新綠,天氣又是這樣的清明和暖。這盎然的生機,使她情不自禁地發出“淑景良辰”的讚歎,也引起了她的無限遐思:春日京郊道路上的遊人,大概會感到一天的時光太短促了吧?居處仙室的神女也會沉醉於這動人的春色而耽心黃昏的到來。流連追歡的“俊士”,嬉笑遊冶的“佳人”,他們在“千紅萬紫,花柳分春”中,該是多麼的稱心和陶醉!作者如此反覆渲染春天的歡樂氣氛,正是爲揭示人物曲折複雜的心理活動作鋪墊。這美好的春光正深深觸動了秀英壓抑在內心深處的重重愁悶,使她倍增難言的抑鬱和苦痛。情緒上的種種折磨,使她這位窈窕少女容顏憔悴,懨懨瘦損。作者以常人春遊之樂來反襯秀英孤寂之苦,極盡纏綿悱惻之情,達到了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春風的吹拂,使滿園桃杏盛開,絢爛多彩,柳絮紛飛,風姿動人,而秀英卻發出如此美好春光偏拋棄了我這個“斷腸人”的感嘆,這種微妙的愁懷,實是一個少女觸景生情常有的心理活動。“微風細雨催花信,閒愁萬種心間印”兩句,是進一步抒情。“花信”謂花開的消息。“花信”有期,而自己的青春呢?“羅幃繡被孤寒”,“掩重門盡日無人問”,怎不令人“閒愁萬種”?惆悵、失望和傷感已到了“情不遂越傷神”的地步。這種對青春被耽誤所產生難以排遣的愁怨,正隱隱透出對封建禮教束縛的控訴。
以上三曲把描寫、敘述、感嘆熔爲一爐,情景交融,細膩地表露了長期受壓抑的閨中少女,面對撩人的春光熱切向往愛情的愁悶情懷。
〔天下樂〕一曲,是董秀英驀然看見東牆上的馬文輔後所唱。她的“歡欣之情溢於言表,稱他爲“可意人”、“可憎才”。“可憎”反詞見意,即可愛。“一見了心下如何忍”,透露了她的愛慕之情,又生動地表現了初見時那種忐忑不安之態。通過秀英的眼睛,文輔那“送秋波眼角情”的風采,“近東牆住左鄰”的多情,頓時使她感到“有就因”———即其中隱祕的內情,巧妙地刻畫了初戀少女的敏感心態。
〔那吒令〕和〔鵲踏枝〕兩曲,是寫秀英見了文輔回到房中後那種起伏難平的心境:想起他使人神往魂銷的外貌、有如韓柳的詞賦文章以及精通《齊論》、《魯論》的博學才華,以致“想的咱不下懷”,欲遣不能了。“幾時”、“甚何年”反映出她對有情人熾熱的傾慕和追求,也表明秀英經歷相思的痛苦之後性格的發展變化。但當她一想到被禁錮的處境,惟有“悶昏昏”、“淚紛紛”。反覆思量:情愫難通,有誰能傳情遞簡,互通消息呢?作者將秀英的愛慕與失望交織的複雜感情,表現得絲絲入扣,秀英對愛情的主動真誠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寄生草〕曲,從“黃昏後”到“入羅幃”,到“孤眠獨枕”直到“含情掩臥”,通過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一氣呵成,烘托出“怕”、“狠”、“悶”、“恨”、“困”種種感情的變化,顯示出女主人公被一種孤寂的氣氛包圍着,無時無刻不爲相思所苦。真是四顧悽楚,柔腸百結。
〔幺〕曲,抒發了秀英嚮往婚姻自主、自擇情偶的心願。“漢相如坐寒窗下,卓氏女配做婚”。漢代的司馬相如出身寒微,與臨邛豪富卓王孫之女文君相愛,兩人私奔,終成眷屬。秀英借用文君私奔的故事爲自己辯解,卓文君可以自求良偶,我爲什麼不可以?只要“我情你意相投順”,認定自由結合是合理的。明代李贄被封建衛道者攻擊,其罪名之一,就是鼓吹卓文君“善擇佳偶”(《神宗萬曆實錄》卷三六九)可見在封建社會,作出這種抉擇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種叛逆性格大膽地表露爲以後情節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但當她一回到現實中來時,不由得自怨自艾地發出:“你道是阻東牆難會碧紗廚,似俺這幹荷葉那討靈犀潤。”“你道”,從對方設想,東牆阻隔,歡會難期。“似俺”則從自己着筆,真是一縷情思,兩地相連。(“幹荷葉”喻說相思。“靈犀”喻兩心相通,李商隱《無題》有“心有靈犀一點通”之句。)但“那討”兩字則又透露出無限悵惘的思緒。寫來入情入理又起伏跌宕,而比喻貼切,渾然一體,更增添了抒情的形象性。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說:《東牆記》“曲中俊語甚多”。本劇曲詞確是俊美清新,富有文采,寫景如在目前,寫情沁人心脾,內在的情與外在的景融合無間,深刻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讀來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