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窮中報生孫名曰守

· 方回
瘦面皴肌暗自捫,薪殫粲盡復空樽。 浪言官至同三品,且喜家生第四孫。 孰謂將軍騅不逝,其如處士菊猶存。 忍窮守道吾心定,胙土專城莫更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瘦面皴肌:面容瘦削,皮膚乾裂。皴(cūn):皮膚因寒冷或乾燥而裂開。
  • 薪殫粲盡:柴火用盡,形容生活困頓。
  • 浪言:輕率的話。
  • 官至同三品:官位達到了三品,這裏可能指虛榮或不切實際的期望。
  • 家生第四孫:家中新生的第四個孫子。
  • 孰謂:誰說。
  • 將軍騅不逝:將軍的戰馬未死,這裏可能指英雄未老。
  • 處士菊猶存:隱士的菊花依然盛開,比喻清高自守。
  • 忍窮守道:忍受貧窮,堅守道德原則。
  • 吾心定:我心已定,意志堅定。
  • 胙土專城:封地和城池,這裏指世俗的榮華富貴。

翻譯

面容瘦削,皮膚乾裂,我暗自撫摸,柴火用盡,酒杯也空空如也。 輕率地說官位已至三品,卻更歡喜家中新添了第四個孫子。 誰說將軍的戰馬已逝,就像隱士的菊花依舊盛開。 我忍耐貧窮,堅守道德,心意已決,對於那些封地和城池的榮華富貴,我不再多言。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貧困中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堅定。通過對比虛榮的官位與家庭新生命的喜悅,表達了作者對家庭情感的珍視和對物質榮華的超然態度。詩中「忍窮守道吾心定」一句,彰顯了作者堅守道德原則、不爲世俗所動的決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文人淡泊名利、崇尚精神追求的高尚情操。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