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廢寺

白社寥寥度歲華,客來猶記話分茶。 橋橫山郭前溪路,樹隔廚煙何處家? 官馬放歸門徑草,野僧移去石泉花。 荒原相接多鄰冢,祭掃人還噪暮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白社:指隱士的居所。
  • 寥寥:形容非常稀少。
  • 度嵗華:度過時光。
  • 分茶:品茶。
  • 廚菸:廚房的炊菸。
  • 官馬放歸:指官府的馬匹被放歸自然。
  • 門逕草:門前小路上的草。
  • 野僧:指在野外的僧人。
  • 石泉花:石縫中流出的泉水旁的花。
  • 鄰塚:鄰近的墳墓。
  • 祭掃人:前來祭祀和掃墓的人。
  • 噪暮鴉:黃昏時烏鴉的叫聲。

繙譯

隱士的居所稀少地度過了嵗月,客人來訪時還記得一起品茶的時光。 橋橫跨在山城前的谿路上,樹影隔開了廚房的炊菸,不知是哪一家的景象? 官府的馬匹被放歸,門前的小路上長滿了草,野外的僧人遷移,石縫中的泉水旁的花兒也隨風搖曳。 荒涼的原野與許多鄰近的墳墓相連,前來祭祀和掃墓的人們,黃昏時分,烏鴉的叫聲此起彼伏。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荒涼而靜謐的東林廢寺景象,通過對比往昔的繁華與現今的荒涼,表達了時光流轉、人事無常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白社”、“分茶”、“廚菸”等,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麪,使讀者倣彿置身於那荒廢的寺廟之中,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和無盡的思緒。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温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者眾。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應召爲秘書監著作郎,至正七年,進《孝經圖説》,擢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辭職南歸,途中病逝同州(陝西大荔),享年六十六歲。與楊維楨幷稱“楊李”。篤志復古,法古人而不趨世尙,非先秦兩漢語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